日本韩国也有七夕节 但与爱情无关

  深圳特区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穿针节”、“晒书节”、“重七”、“香日”、“兰夜”、“贺牛生日”等, 这些年还被 称为“中国情人节”。这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重视的日子。女孩多在这天祈祷上苍,祝愿自己找个好对象;已相爱的情侣 这一天会山盟海誓、订下终身。2006年它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据说这只是汉族人的习俗。

  日本和韩国都有七夕节,但他们的七夕节与爱情无关。

  日本的七夕节虽然源自中国,而且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但一则自明治维新以后就改成了每年的西历7月7日过节,二则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 爱情,而是 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连同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竹子上。在快 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就像西方圣诞节的圣诞树似的。在一些大型的 庆祝典礼上,还会举行竹饰大赛,由当地幼儿园、小学等学校组织;或公司创作各自的竹饰进行评比,选出最有特色的进行展示。此外,各地每年还会举办“七夕 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配合“七夕祭”的,还有烟花大会。

  韩国的七夕节也与爱情无关。据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是中国习俗,后传到韩国;高丽时代,恭愍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 星和织女 星,并在那天把俸禄发给百官。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是妇女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 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其另一个重要事宜就是祭祀,分为家庭和集体两种。女性要在祭台上放上干净的井水,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 则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

  正因为日本和韩国的七夕节都与爱情无关,所以七夕就不应该叫“东方情人节”,而只能叫“中国情人节”。

  为何南阳的七夕起源和牛郎织女传说最著名

  主要原因有4个:

  一,传说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而南阳(古称宛)当时是楚国的一个重要城镇和楚文化发源地之一,又是南北交通要道,人来人往,信息汇聚,多种人文因子交融碰撞,故有深厚基础。

  二,南阳早在周代就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是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东汉时期张衡(他就是南阳人)的《南都赋》中所载“帝女之桑” 就出自南 阳。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在盘古开天发源地的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这与很有名望的南阳丝 绸有着渊源的关系。

  三,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期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各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公式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四,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役力,是从事农耕的主要“生产力”。同时牛也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主要角色。南阳黄牛是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南阳养 牛的历史悠 久,产生了许多与牛有关的故事:伏牛山、嫦娥与黑牛、百里奚养牛……牛郎织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南阳从汉代起农业领域便十分辉煌;张衡赞美家乡的《南 都赋》中,亦有“百谷藩庑,翼翼与与”之句。

  古代关于七夕诗词的最年轻作者是谁?

  关于七夕的古代诗词非常多,比较著名的有梁朝萧统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 雨。河汉清且 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唐朝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宋朝秦观的《鹊桥 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等。

  还有一首七绝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整首诗诗句清新流畅、通俗生动,画面优美、情感真挚, 确实是脍炙 人口的一首好诗。传说这是唐朝一个叫林杰的6岁孩子写的,在一些地方七夕之夜广为传诵、吟哦。6岁就能写此如此优秀的作品,真是文学神童啊!估计今天的韩 寒、蒋方舟之流也要相形见绌的。

  深圳特区报 李子迟

文章关键词: 韩国 日本 七夕节 牛郎织女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