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别让“家长作业”撕裂家校互信基础

2017年11月22日 11:50 现代教育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因为一位家长的诉苦,引发了家长“吼孩子做作业吼到心梗”的讨论,家长面对家庭作业时的焦虑状态成为一个问题。而在“家长朋友圈”,“家长作业”被热炒,并被视为学校教育家庭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家长对家庭作业的抵触情绪瞬间升温。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81.8%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家长被“家庭作业实为家长作业”问题困扰,70.1%的受访者认为家长过多承担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责任。“家庭作业”变“家长作业”,63.3%受访者认为是教师淡化教育责任意识,向家长转移责任。近八成受访者赞同取消家长在作业上签字。

  家长对家庭作业的态度,可看出家庭作业显然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过,是否真的达到了让家长“心梗”、做“咆哮教主”的程度,还有待考究。真正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对家庭作业的“痛恨”,直接影响到了对家校合作机制的怀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而一些老师则明里暗里嘲讽这些家长“不关心自己孩子”、“自己素质低怪在家庭作业身上”。这种相互间的不信任、不配合,比起家庭作业的争议更让人担忧,也更容易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困扰。

  任何一件事物都可能有其极端个例,“吼孩子吼到心梗”,诱因是孩子的家庭作业,根源却在于家长本身,这其实是一个家庭教育问题。因此,“心梗”的家长在辅导作业的家长中,只是一个极端个例。但这种极端个例,很典型地代表了许多家长对家庭作业“又恨又怕又不敢放弃”的心态,于是引起了极大的共鸣。在一番番的“血泪控诉”之下,家庭作业的负面效应被放大,其积极的一面被掩盖,并被逐步引向学校或老师推卸教学责任,让家长成为老师助教上来,引发了双方的信任危机。

  “‘个人性’越是无足轻重越焦虑,越是焦虑就越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当个人的心理节奏,完全受控于市场运转节奏的时候,集体官能症就产生了。”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博士生导师张柠教授对焦虑产生的从众心理有精当的论述。而关于对“家长作业”的集体声讨,其实正是在对孩子教育的集体焦虑中产生的从众心理。许多人被“家长作业”这一标签吸引,心理节奏为极端个例所带动,却忽略了极端个例的个体问题,忽略了极端个例的实质原因。

  众人对家庭作业存与废的争议,至少在现在不可能有共识,但却不妨碍我们在现阶段进行积极调整。在家庭作业不可能取消的情况下,学校应探索如何让家庭作业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应当学习对家庭作业如何进行配合和认识。有条件的家长自不必说,即使是没有辅导能力的家长,陪伴孩子做作业也并非完全的无用功,可以把陪伴孩子做作业视为亲子陪伴的过程。事实上,陪孩子做作业的机会并不多,到了小学高年级,孩子的自主独立意识强化,想陪也许都没有机会了。而这种陪伴恐怕比为孩子解决作业中的问题更加重要。

  因此,面对“家长作业”的焦虑和困扰,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当避免让它成为撕裂家校互信基础的因素,反而应当视为家校双方进行深度交流的一个契机。学校应当反思家庭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反思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否得到了保障,但家长也应正确认识家庭作业对孩子的正向激励作用,想办法让家庭作业成为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家长一味对家庭作业进行抵制和“控诉”,并无助于家庭作业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反而扰乱了孩子的学习认识,也容易损害家校互信基础,这是家校联动中的大忌。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