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学龄前 > 父母与家教 > 《培育优秀子女的规律》

 并非平凡的故事
 《培育优秀子女的规律》


  多年来,我从没有觉得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教育有什么特别之处,好象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的热销,以及关于《卡尔·维特的教育》一书的传奇故事,促动我反思回忆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通过回忆与反思,我吃惊地发现,我的父母尽管没有很高的文化,也没有明晰的理论指导,更没有清楚明确的教育理念,却凭借直觉无意识地把事情做对了。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他们竟然在没有人指导而仅凭自己朴素的想法,便把那些教育大师们所教导的事情给做对了,这才有了一家六个孩子,出了五个
大学生、三个博士的故事。

  我1961年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当我驾着回忆之舟,在记忆的海洋中搜寻时,发现童年留给我的记忆,几乎都是美好的。蓝天白云下的嬉戏,草原上的追逐,夜晚的情歌已经是远景镜头;而父母教育我们兄弟姐妹的情景却象昨天发生的一样,每一件事都生动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能随口说出30个以上父母在教育我们兄弟姐妹时发生的故事。

  我父亲是一个诚实与聪明的人。在我们周围,诚实的人很多,聪明的人也不难找,但把这两种特质结合在一起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有些难能可贵了。我父亲大概应属于难能可贵之列吧。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性情温和却有原则的人,我从没有见过父亲发火,但却从未敢违抗过他的意志。当然他也从没有强迫我及弟弟妹妹们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父亲总是平等地和我们讲话,而且认真看着我们的眼睛听我们说话。这在那个年代是少有的。父亲的这种做法,培植了我们的平等意识,但却又使我们不敢造次。他从不打骂孩子,有问题总是跟孩子讲道理。对于我们那个落后地区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一点就更稀奇了。当时他的同事们就很奇怪,他一不打二不骂,他是凭什么把我们这一帮孩子管好的呢?并且还个个在学校里是尖子学生?如果你问他,他也说不太清楚。他会简单地告诉你:“对孩子不能打皮骂滑了,有话要好好说。”父亲是他工作单位的中心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他的朋友到我家吃饭,父亲总是当着朋友的面,适当地表扬我们,而在那个时代的通行做法——“人前教子,人后教妻”。由于在大人面前受到父母的表扬,所以我就得更加努力学习。

  我母亲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在我成年之后,我跟母亲开玩笑说:“我觉得你是一个纯感性的人,理性程序被删除了。”在我印象中,我母亲就是为了爱孩子而存在的。她无条件地爱着我们每一个孩子。在母亲的观念中,她的每个孩子都是最好的。她总是对我们说:“你是绝对聪明的孩子,你是最好的。”我经常与母亲打嘴仗:“你怎么知道我聪明不聪明?跟谁比较的?你说我是最好的,根据是什么?我看别人家的孩子也不错哇!”这时母亲就表现出纯感性的典型特点,她根本不跟你讲道理,只是说:“我就是这么认为,我知道我是对的。”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确认,奠定了我最初的自我价值,使我知道我很好,我是有价值的,我母亲喜欢我,因此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安全感。

  我母亲几乎是凭直觉做事的人的典型,我好象没有母亲用抽象理性讲道理的记忆。她总是用直观的例子并用感性的方式表达她的看法。我母亲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我老爷去世早,被迫失学,所以留下了永远的遗憾。我记不清多少次听母亲讲她没能念书的伤心故事,每次她含着眼泪讲完故事,我都会激动不已,从内心里觉得能读书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所以就更加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事实上,正是母亲的这些故事,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动力,而不是关于学习的大道理所起的作用。

  我母亲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要是她出生在有条件并且会教育的家庭,她一定会成为一个歌唱家。我记得小时侯,我们经常围坐在她身边,听她给我们唱歌,像《蓝蓝天上白云飘》、《康定情歌》、《敖包相会》、《二郎山》等等都是那时侯听母亲唱的。后来我回忆自己童年,觉得是那样的美好,实际多数是指母亲带给我们的欢乐。这对养成我们兄弟姐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当我回忆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从不同角度反思自己的行为时,我似乎都能从童年所受的

家庭教育找到因果联系。多年来,我一直对“学习”这件事痴心不改,觉得只要学习就是没浪费时间,就是成长,就是收获,就感到快乐。总结起来,这种价值观及情感反应模式的形成,与我童年的家庭氛围和文化环境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我母亲没能念完书的遗憾,以及我父亲因文化太浅而导致他很多的无奈,这就使我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氛围——崇尚读书。读书好坏成为我家里衡量人行为的第一价值观。我这里说的是真正体现在人们行为及情感活动中的价值,不是人们嘴上说的而实际上并不是按其行为也没有引起情绪反应的那些所谓的价值。所幸的是,我父母虽然绝对笃信读书的价值,却没有强迫我们读书。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感动”我们,鼓励我们好好读书,长大能有所出息。他们在家里创造了一种崇尚读书的氛围,并用读书的好坏来评价每个孩子的行为,与此同时创造了另一个平等的环境,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逼孩子做任何事。这在今天看来,就太难能可贵了,简直就是奇迹。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人就太少了,那是个读书无用论的时代;而一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不强迫孩子学习的人几乎找不到。绝大多数家长的观念中,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根本就没有平等可言,所以家长强迫着孩子做事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我1980年考入大学,进入了我早已向往的学校——

吉林大学。我上大学这件事,对我弟弟妹妹的最大作用,是发现考大学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要知道,在我的家乡,在我之前,从没有人是靠自己努力凭自己能力进入大学的,我是家乡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因此,弟弟妹妹们对上大学有了充足的信心,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后来弟弟妹妹就陆续考上了大学,而我们三兄弟陆续都完成了博士学位。



    关键字:家教  子女  


爱问(iAsk.com)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