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VS能力
孩子高二的一次月考之后,我开完家长会,在操场上遇到了儿子一位同学的妈妈。我们是在孩子参加小学奥数复赛时认识的。5年了,我们彼此已经非常熟悉———当然仅限于孩子的学习情况。
我们正聊着,儿子的化学老师走了过来。
“老师,您好!吴自立在学校表现怎样?”我问道。
“小A呢?表现如何?”儿子同学的妈妈也问道。
“他的孩子这次考了全校第六名呢,挺拔尖的。”我向老师介绍说。
“你儿子也不错呀,考了全校第三十六名。”那位妈妈也说。
“你们两个人的孩子都不错,相当不错。”老师由衷地赞道。
“你儿子好聪明,思维很活跃。”老师又特地指着我说。
我儿子同学的妈妈反倒羡慕地看着我。
“吴自立化学是不是退步了些?”想到儿子说老师以前总叫他发言,经常表扬他,但现在不了,便问道。
“不是。他思维太活跃了,要压抑他,不能让他想得太多,否则高考时拿不了高分。”老师好心地指点我。
回到家来,我把老师的话告诉了孩子他爸。
“干吗就要压抑孩子呢?”孩子他爸不以为然。
“是啊,我也觉得为了分数就压抑孩子不好。思维活跃,具有创新能力是非常可贵的。以他的成绩考个重点反正是不成问题的,也不一定就要上名牌。”我赞同道。
“总想着夺高分的人将来不一定就很有成就,因为他们把心思都放在分数上去了,反倒是成绩排名在第十名左右的人更能做出成绩。”孩子他爸说道。
也不知他从哪里听来的。
儿子说:“老师也跟我说过,让我不要总想得太多,这样下去高考不容易拿高分的。”
“不过妈妈觉得,分数固然重要,但思维活跃、具有创新能力更为重要。高考时注意点就是了。”我对儿子说。
“我明白,分数诚可贵,能力价更高。”
“她们不用发展的眼光看我。”
儿子的语文成绩总是大起大落。进入高一后有了明显的进步,作文常出现“优”,语文成绩也基本上保持在了中上水平;可到了高二,又掉下来了,平均分都没拿到。
“儿子,你的语文成绩怎么又退步了呢?”
“我好烦语文。一开学,语文老师就了解班上谁的理科好但文科不好,结果语文科代表就把我和另一个同学的名单交了上去。”
“你是理科比文科强呀!”
“可我的语文进步了,都保持在中上了。她们不用发展的眼光看我。”儿子挺委屈地说。
“别人这么说你是因为你的理科太拔尖了,相比之下就显得你的文科要弱些。她们是疏忽了你的进步,可你不能因为这影响自己的学习情绪呀!”
“我就是烦。”他还挺倔的。
“你这样不正好证明了别人说对了吗?别人越是说你不行,你越是应该努力,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你的实力。”
儿子不语。
“我有一个同学,高考时,因为她的老师说她考不上大学,她就赌气不考。其实以她的实力,她还是挺有希望的。你看,这不误了她自己吗?进入社会后,说什么的人都有,你总不能为了别人的话而活吧?”儿子若有所思。
“儿子,努力吧,做出点成绩给大家看。来,我们握握手。”我用力和儿子握了握手。
“咦,我怎么就觉得你的手没劲似的呢?”我打趣道。
“慢慢的就会有劲的嘛!”儿子眨了眨眼,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