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作业与论文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4日 08:53 《父母决定孩子的未来》
有一天,在生物课堂上,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每个学生观察家中花草或小动物的生长情况,研究一下它们的成长过程,并把它记录下来,一个星期以后把作业交上来。 小兵回到家后将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可是,爸爸却说:“儿子,你把学习搞好就行了,观察这个有什么用啊,还耽误学习。” 小兵说:“那怎么行,老师到时要交作业,我不观察拿什么交作业?”说完,就跑到阳台上要去选花。 爸爸又发话了:“你好好给我写作业去,不要瞎忙活。去,拿个本子来,爸爸帮你记,到时你写一下就行了。” 小兵虽然很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 一个星期过去了,爸爸将他记录的情况交给了小兵。 小兵开始参照爸爸的记录写观察作业。可是,由于自己没有真的观察花是怎么长的,有些地方总是弄不懂,急得小兵抓耳挠腮。看到儿子写得这么慢,爸爸干脆指点着儿子怎么写。 作业写完了,可小兵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因为这研究成果的90%是爸爸的功劳。 在一个美国家庭,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一天,孩子从学校回来,一进门就对爸爸说,老师让每人选择一个研究课题,并要写出一篇与之有关的论文,他选择了鲸鱼,所以要爸爸陪他去图书馆找参考资料。爸爸虽然当时很忙,但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儿子的要求,并且还对儿子进行研究的行为给予了夸奖。 爸爸带儿子跑了两个图书馆,抱回来十几本关于鲸鱼的资料,全部是介绍关于鲸鱼的知识性书籍。 回到家后,父子俩人就抱着这十几本书看了起来。儿子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爸爸。爸爸总是很耐心地给他讲解清楚,偶尔还会给他提一些小小的建议。 经过几天的备战,儿子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鲸鱼。论文是由四张活页纸装订而成的。第一张是封面,上面贴了一张张牙摆尾的鲸鱼的图片,鲸鱼的前面用笔细细地画了一群慌慌张张逃生的小鱼。论文包含四个小题目: 1鲸鱼的介绍。 2鲸鱼吃什么。 3鲸鱼怎么吃东西。 4鲸鱼的独特之处。 在上面的这个小故事中,美国小男孩的这个论文可以称得上是最简短的论文。但小男孩的父亲却觉得,问题不是孩子在此次研究中学到了什么有关鲸鱼的知识,而是通过这次研究的经历,孩子从中获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从一开始,孩子就摆开了一副正经八百作课题研究的架势: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一步不差,一丝不苟。从决定题目,到从那十几本书中寻找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用的资料,再到最后的动手写文章,这些事情全部都是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必须自己动脑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要比让孩子单纯地知道鲸鱼有多重、吃什么东西等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研究,居然是学生的学习!”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中国孩子的身上,中国父母必然会发出这样的惊问。在中国父母和老师的思维定势中,研究永远是专家的工作。像玩一样的动手做,居然也是学生的一种学习!真是不可思议。中国父母总认为正襟危坐、鸦雀无声、目不斜视才叫学习,而那些与玩有关的都是与学习不沾边的,是不务正业。 然而在美国,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鼓励孩子自己去做研究,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许多美国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与中国小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相比,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的: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自由讨论、社会角色体验、社区服务劳动、企业生产实践…… 国内的一些父母总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就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全部学会,在考试的时候考出好成绩,考上好的大学,找份好的工作。而研究根本是与学习不沾边的事情,因为不管研究做得多好,在考试的时候老师也不会给加分,而且还耽误学习时间。 但是,美国的许多父母却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他们通常会给孩子提供尽量多的学习机会,最大限度地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天赋,激发出孩子无穷的创造力。 作业是被动的,论文是主动的,这就是差别。中国的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仍是主流。而作为父母,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就应该有选择地抵制这一教育弊端,在学校之外、家庭之内为孩子创造一方自主发挥的空间,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这不但能提高孩子动手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让孩子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益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