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棵大树,她非常喜欢一个小男孩。每天男孩都会到大树下,收集她的叶子,并把叶子编成皇冠,把自己装扮成森林里的国王。有时男孩还会爬上树干,抓着树枝荡秋千。玩累了,男孩就在树阴下睡觉。男孩也好喜欢那棵树!树因此快乐!
日子一天天过去,男孩长大了。
一天,男孩再次来到树下,树说:“来啊,亲爱的孩子,快爬上我的树干,抓着我的树枝荡秋千吧”。
“我已经不是小孩,我不想爬树和玩耍了。”男孩说,“我要买其他东西来玩,我想要钱,你可以给我一些钱吗?”
“真是抱歉,”树说,“我没有钱啊,我只有树叶和果实。孩子,拿我的果实到城里去卖吧。这样你就会有钱了,就会快乐了。”
于是男孩爬到树上,摘下她的果实,并把果实全部带到集市卖了。树看到男孩子快乐,自己也非常快乐。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
——陈鹤琴(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
之后,男孩很久没有再来。
一天,男孩又回来了,树高兴得发抖,说:“来吧,亲爱的孩子,爬上我的树干,抓着树枝快快乐乐地荡秋千吧。”
“我现在太忙了,没时间爬树。”男孩说,“我想要妻子和孩子,所以我非常需要房子,你能给我一间房子吗?”
“可是我没有房子,”树无奈地说,“但是,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去盖房子啊,相信这样你会快乐的。”
于是,男孩砍下树枝盖房子去了。树看到男孩子快乐,自己也非常快乐。
之后,男孩很长时间都没有再来,当男孩再回来时,树异常地快乐,快乐得快说不出话来,“来吧,孩子,”树轻轻地说,“到这里玩啊!”
“我老了,玩不动了,”男孩说,“我现在想要一只船,带我离开这里,你可以给我一只船吗?”
“孩子,砍下我的树干去造船吧!这样你就可以离开这里,你就会快乐的。”树说。
于是男孩砍下了树干造了船,坐着船走了。树看到男孩子快乐,自己也非常快乐。
但没有过多久男孩又回来了。
“孩子,非常抱歉,”树说,“我现在已经没有东西可以给你了。我没有果实了。”
“我也咬不动果实了。”男孩说。
“我没有树枝了。”树说。
“我老了,不能在树枝上荡秋千了。”男孩说。
“我没有树干了。”树说。
“我太累了,也爬不动了。”男孩说。
“我真的希望能给你什么,可是我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我只剩下老树桩。”
“我现在不想要太多,”男孩说,“只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好好休息休息,我真得很累很累。”
对于孩子,父母只能是“启发”,而不是“教育”他们。
——本书观点“那好啊!”树一边说一边努力挺直身子,“我的老树桩是最适合坐下来休息的。来啊,亲爱的孩子,坐下来休息吧。”男孩坐了下来,树非常快乐。
中国的父母也很像那棵树。对于孩子只知付出不计回报。这本无错,然而,这样做的客观结果是让自己对孩子的爱盲目化、扩大化——对孩子的爱变成了溺爱、全方位的爱。同时,让孩子觉得这种爱是理所当然的,一旦因为忙或是其他原因孩子得不到这么多“优待”时,孩子就会怀疑、不理解父母。同时,这也不利于孩子自立精神与自立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