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学龄前 > 素质教育 > 《让孩子吃点苦》

 让孩子把挫折看作是成长的机遇
 《挫折教育的55各细节》


   雨欣从小就品学兼优,一直担任班长一职。进入小学六年级时,雨欣突然落选了,原因是同学们认为雨欣的工作能力不强。

    回到家后,委屈的雨欣向爸爸哭诉了事情的原委。这次打击对雨欣来说太大了,她对爸爸说,她再也不想上学了!

    无论爸爸怎样劝说,雨欣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既不出来吃饭,也不听爸爸的劝告。

  许多孩子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生活总是非常顺利,一旦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无法接受。对于雨欣来说,本来一直当班长,她理所当然地认为,班长非自己莫属。当落选的消息传来时,她自然无法接受。

  对孩子来说,挫折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父母要帮助孩子战胜内心恐惧,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父母不仅要学会及时疏导孩子遭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而且要善于主动设置一些挫折,让孩子从小就能勇敢地面对困难、面对挫折。

  比如,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每当孩子需要某个物品时,父母不要立刻拿给他,而要让他通过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去拿;当孩子与朋友之间出现矛盾时,鼓励孩子自己与朋友进行协商;当孩子失败时,鼓励孩子找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避免下次重犯;当生活中出现重大不幸时,引导孩子乐观面对。

  很多父母认为,幼小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父母应该多保护孩子,因为挫折会让孩子感到痛苦和焦虑,不应该让孩子遭受太多的挫折和痛苦。父母的这种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明智的父母应该树立挫折教育意识。

  有挫折教育意识的父母可以把自己事业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诉孩子,让孩子对挫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孩子正确对待各种挫折树立榜样。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生活的热爱、执著、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是孩子面对挫折时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刘少奇同志说:“小孩子不能什么事总靠大人,要让他自己去闯闯,才能得到锻炼。总靠大人帮助,他倒是舒服、省心,可将来不会做事情。”

    1965年夏,刘少奇同志鼓励才10岁多的小女儿平平到河北新城县高镇去找妈妈,目的就是想锻炼一下女儿的胆量,让她坚强地走自己的道路。当时,刘少奇同志特地找来秘书,对他说:“我写了一封信叫平平送去,你们不要给她买车票,不要送她上车站,更不要用小车送她;也不要通知光美同志或县委去车站接她,让她自己买票,自己上车。”

    刘少奇这样认为:“对小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样可能跌些跤子,受些挫折,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得到锻炼。”

  其实,孩子受点挫折,对他今后的成长很有好处。孩子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现代人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发展他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父母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练意志、提高适应力的好方法。

   黄思路的妈妈说过这样一件事:

    15岁那年,思路她赴日本演出,在临行前一天,她的左手肘摔脱臼了,处理好了以后,她便吊着胳膊随团去了日本。她不仅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不便,还坚持练琴。临上台时,她往伤处喷上止痛药,跟另一位钢琴演员一起上台。在她演奏时,那个演员就跪在她身边,为她托着左臂,两个人就这样配合着完成了一场绝无仅有的钢琴独奏。当她大汗淋漓地弹奏完最后一个音符时,台下观众报以激动的掌声和喊声。

  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一种耐挫折能力。它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时时地、潜移默化地从各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如果父母一味地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专门让孩子参加一些以吃苦教育为主的夏令营,或参加一些探险、到边远穷山村去体验的活动等,这是片面的挫折教育,或只能说是挫折教育的一个方面。

   

  教育锦囊:

    父母要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为孩子的每个成功而喝彩。当挫折出现时,微笑着对孩子说:“这点儿挫折算什么,你一定可以搞定的!”当孩子战胜挫折时,说:“我就知道你肯定行,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你都能克服的!”



    关键字:挫折  认识  机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330,000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热力推荐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