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学龄前 > 素质教育 > 《让孩子吃点苦》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挫折教育的55各细节》


  5岁的小明看到别的小朋友会骑三轮车,就对妈妈说自己也要学骑三轮车。

  妈妈郑重地告诉小明:“那好呀,既然自己下决心学,那就一定要坚持学会才行。”

  于是,妈妈就带小明去学骑三轮车。

  刚开始,小明怎么也骑不好,一定要让妈妈推着才行。后来妈妈把小明带到小朋友骑三轮车的场地,让小明先观察其他小朋友怎样骑车。

  看到别的小朋友骑得很轻松,小明也想试一试。可是,他骑上车后却怎么也踩不动,急得直叫:“妈妈,快帮我推一下!”

  妈妈说:“你老是让妈妈推,所以你总是骑不动。你得使劲往下踩才行!”

  没办法,小明只得用劲踩,三轮车居然动了起来。但是,没过多久,三轮车翻倒在地上,小明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孩子总是会痛苦、伤心。有的父母看到孩子遇到一丁点儿困难,就会介入到孩子的事情中,帮孩子处理。他们一次次把孩子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充当着孩子的保护神。但是,父母的帮助看似帮孩子摆脱困境,实际上却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这种做法不是在鼓励孩子去发现自己的能力,去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而是在否定孩子自己的能力,使孩子失去了获得必要经验的机会,让孩子永远不能自己解救自己。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去面对正处在困境中的孩子呢?

  很简单,让孩子自己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这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很多父母都做不到这一点。

  比如,妈妈看到不会骑三轮车而被摔在地上的孩子,虽然很心疼孩子,但妈妈想到的应该是让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锻炼孩子的胆量。可以这样对孩子说:“男子汉是不能哭的!快站起来,继续骑吧!”听到妈妈鼓励的话,孩子就会自己站起来继续骑,逐渐地就能掌握骑三轮车的要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上学以后,由于接触面的扩大,孩子碰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多。帮助孩子顺利渡过难关,提供“心理保护伞”是父母的最大希望。

  大部分父母看到孩子摔倒在地上时,都会过去扶孩子,甚至会安慰孩子,或者用物品来奖励孩子。这样做完全代替了孩子,孩子并不能真正的成长。有些父母认识到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能帮办,想着应该让孩子独自去克服困难,但是却不提供指导,反而常常呵斥孩子的无能。这样则会使孩子失去了战胜困难的信心,以后一遇到困难就紧张焦虑、烦躁不安,永远无法战胜困难。

  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能力去战胜困难,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去克服困难,就会真正帮助孩子解决困难。

  黄思路的母亲一直非常重视女儿素质的培养。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她总是把困难看作是锻炼孩子的机会。有时,她还故意设置障碍、制造困难,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学会坚强,健康成长。

  在黄思路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她和许多小朋友一样,哭着找妈妈。因为黄思路比班上其他孩子小,又显得比较瘦弱,老师心疼她,就把她提前送回家了。

  妈妈先让老师离开,然后,看着女儿问道:“小朋友是不是都回家了?”女儿说:“其他小朋友都在幼儿园,我提前回来了。”妈妈说:“还没到放学时间,你只能自己回幼儿园了。”

  女儿哭着央求妈妈:“妈妈,送路路去幼儿园吧!”此刻,妈妈真想抱起女儿,把她送到幼儿园。可妈妈明白,如果这次自己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就等于无形

中奖励了孩子的撒娇耍赖行为。

  最后,妈妈还是横下心来对女儿说:“路路是个好孩子,你自己回去,下午妈妈第一个接你。”

  女儿拗不过妈妈,只好流着泪一步一步向幼儿园走去。看着女儿离开,妈妈关起门来大哭了一场。但妈妈还是坚持让女儿从小就自己面对困难,接受磨练。

  作为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遇到困难就马上去帮忙。当孩子遇到自己能克服的困难时,父母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克服。父母应该知道,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总有一天,孩子要离开父母的怀抱,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正如帕特丽夏·斯普林科所说的:

  “明智的父母都知道:

  抚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他们脱离我们的生活。

  要学会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惟一的办法是开始去做。

  保护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形成习惯比学会技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孩子的家庭归属感比干净的卧室更重要。

  我们是教练而不是监工。”

   

  教育锦囊:

  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吧!“这么点儿困难,有什么可怕的?相信你能应付过去的!”父母应该告诉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勇于面对,大胆解决,不要期待别人来帮助!

   



    关键字:困境  跌倒  克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4,100,000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热力推荐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