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父母,您要培育的是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今日的小学生,应当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显身手,因此,按照未来世界和中国的需要培育他们,是小学生教育的着眼点,也是对他们进行假期指导的着眼点。
塑造人才需要有远见,着眼未来。这好比绘画高手到野外写生,他凝视远处景色,手涂笔下画纸,经过一番鉴赏、取材、构思、提炼和创造,笔下才出现了风景迷人的传神之作
。
您养育孩子更要高瞻远瞩,让孩子长大了能肩负起建设现代化的重任,使祖国跻身于先进国家之列。我想,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大意义之所在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惊人的,在生物、化学、电子、宇航等科学领域,知识每隔二三年即增长一倍;全世界每天发表的科学论文有6000~8000篇之多,每年获专利登记的重要发明就达30多万项。钱学森同志曾说过:“我当研究生搞超音速空气动力学时,我敢说全世界有关的论文我都看了,因为一共没有多少。而现在发表的有关论文,不要说看完,我们搬都搬不动了。”
由于新知识的激增,旧知识的淘汰自然加速了。美国广播教学专家希列德指出:如果知识以现有的速度增长的话,那么今日出生的孩子,当他成长到50岁时,他所学的知识将有97%是他出生后才研究发现的。他出生前的大部分知识已经老化无用了。
历史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1986年3月,几位著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建议,论证我国高科技发展战略问题,国家随后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
“863”计划实施近20年来,捷报频传。在电子信息、自动化、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激光及航天等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又存在着人口素质和管理机制等问题,我国的高科技总体水平及科学技术迅速服务于工农业生产、经济主战场的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整个国家进步与落后并存,反差极大:一面在追赶、创新,迎接21世纪的文明之光,一面陈腐的封建迷信还在泛滥;一面电脑取代纸笔,运用于各个领域,一面仍在刀耕火种,靠天吃饭;一面有“两弹一星”及载人航天等高科技成就,一面尚有两亿左右的文盲半文盲……面对这样的现实,“科教兴国”是我们的根本出路!
科教兴国靠人才,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小学生假期指导是家庭和学校培育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那么假期指导的着眼点是什么呢?或者说,应当培育怎样的人才幼苗呢?毫无疑问,是培育大批创造型人才幼苗。因为不但发展科学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做好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需要创造,更因为本世纪赶超世界科技水平,参与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决不能单靠模仿与跟踪来实现,仿制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不然,你花了许多力气跟上了某个项目,而对方早已出了新成果并把国际市场给占领了,仿造又有何用!
所以,今日的教育要从根子上培养起,一定要在婴幼儿、小学生身上播下创造的种子。父母和老师务必要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育观,使你们养育的雏鹰昂首蓝天,将来振翅高飞,鹏程万里。
崭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的要点是:
1. 人才有广泛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特点
应当培养多种多样、不同层次的人才。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松、杉、桐、柏都成材”。不可逼着孩子死读书,不可把眼光只盯在作业、考试、分数、升学上,乃至还制定一个“95分以上才及格”的土政策,这样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当然,以分数表示各科的学习成绩也是教育成效的一个方面,但它远远不能代表人才的各种素质。例如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工作能力,创造素质,性格习惯,兴趣爱好,思想品德,自学能力等,不可能依据考试分数作出衡量,有的素质从作业和试卷中甚至丝毫反映不出来。如果让孩子从小只习惯于听讲,做作业,应付考试,盯着分数,追求名次,那很可能只会培养出头脑僵化、心胸狭隘、郁郁寡欢、缺乏广泛兴趣、实际能力低下的“衰人才”来,那是何等遗憾!
我常见有些高中或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没有自学能力,缺乏兴趣特长,不能独当一面地工作,更无创造和革新精神;有的知识分子的主要标志只是认识数千个汉字……这些毕业于中高等学府的人自己也很苦恼,进而自卑。究其原因,问苍天,问大地,还得问教育。我们的教育培养了多大比例的生气勃勃、善于自学、具有特长、乐于创造、理想远大、自信和坚毅的高素质人才呢?每个生活于社会中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判断。社会各方都在抱怨人的素质实在偏低,这真值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反省深思!
2. 人才有自主性、进取性、创造性的特点
未来世界的人才一定要有自主与进取的品格,他们是了解本职工作意义、主动发挥才能的人,而不是只会听从安排的被动的工作者;他们是善于自学、善于工作、善于社交、善于休息和善于娱乐的人,而不是不会思考、缺乏生活能力和自卑孤僻的人;他们是积极竞争、善于比较、“择善而从之”的人,而不是缺乏勇气、人云亦云的人;他们是富有理想、以理性取胜、相信奋斗创业的人,而不是不求进取、害怕困难、无所作为的人;特别是他们有创造意识和行动,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敢探未发现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愿意去开拓新的思想、工作、科技、生产等各领域。
这种创造型人才的特征国际上有很多研究,我以为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归纳的八个特征很有价值。这八个特征是:
①旺盛的求知欲和刻苦钻研精神;
②做事不愿雷同;
⑧对事物运转的原理、原因勤于探索;
④知识面广,善于观察,记忆力强,对日常琐事不经心;
⑤工作有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
⑥有想像能力和直觉能力,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
⑦富有幽默感,爱好文艺;
⑧面对疑难情况轻松自如,能摆脱一切外来干扰,全神贯注于感兴趣的问题。
以上八点,既可以作为衡量孩子是否具有创造性的参考,也可以作为培养孩子应具备的创造精神的参考。
未来人才的标准告诉我们,教育远远不只是灌输知识,只教认字、读书和计算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发展,怎样成才,怎样提高素质,从而使孩子做到“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成才主要靠自己,这是古今中外的人才史所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怎样利用小学生的假期生活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养育出21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呢?我以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促进孩子高度的智力发展
创造离不开智力,因为创造需要潜心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迅捷的思维力,丰富的想像力;特别在思维和想像方面,善于概括、推理、判断,喜欢与他人想得不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常常能忽发奇想,并且思路开阔;对科学知识、生活常识、文学艺术、国家大事、世界动态、体育运动、生物趣闻、智力游戏等都感兴趣,特别喜欢提问、思考和争辩,不满足于只记取现成的答案。
例如问一年级小学生:树上有5只鸟,一个坏猎人“啪”地打了一枪,打死了1只,树上还有几只鸟?一般人都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树上没有鸟了,因为枪声把鸟儿都吓飞了。可是有个独出心裁的孩子偏偏想让自己的答案与众不同。他回答说:“树上还有3只鸟。”当老师问他为什么时,他把合情合理的想像说了出来:“树上原先有5只鸟,1只鸟爸爸,1只鸟妈妈,3只小鸟。那坏猎人打了一枪,不幸鸟爸爸被打死了,掉下树来,鸟妈妈被吓跑了,3只小鸟还小,在窝里飞不动,所以树上还有3只鸟。”这是何等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啊!
小学阶段孩子还应喜爱独立看书,不仅爱看各类课外读物,常把书上的内容讲给他人听,而且还能自己读教科书,读懂了便能做习题,读不懂就会提问,不愿意糊里糊涂地混过去。
孩子有了这样的智力素质,就为发展创造才能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 引导孩子多接触实际生活,以发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一个新事物需要凭借想像,但人的想像不是凭空而来的,一定要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看得多,听得多,摸得多,接触的事物多,脑子才能积累丰富的表象,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历历在目。大脑里积累的表象多了,经过改造、调整,就能产生新的表象,这个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创造。
传说鲁班有次爬山,被锯齿形的野草划破了衣服和皮肤。他联想到做木工时,木料难以被整齐地割裂,于是改造了头脑中锯齿形野草的表象,创造了木匠的重要工具———锯。这个故事说明,生活积累才是创造的源泉。
所以,要引导孩子热爱生活,接触面必须广阔,让他们经历丰富,见多识广,脑内储存起千千万万个事物形象来(包括音乐形象、美术形象),才能为发展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引导孩子搞小实验,动手操作
新的假设、新的理论必须通过反复实验,证明是正确的,有价值的,才算取得了创造成果。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曾凭直觉感到植物幼苗的顶端含有某种生长物质,但未能通过实验证明。直到他死后,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反复实验,终于在1933年发现了植物的生长素。可见实验是很重要的。
小学生的实验当然不是最新领域的科学实验,而是科学史上早已做过的简单的小实验,或他们自己探索的小实验,以培养实验意识、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我小时候家住农村,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几乎没有玩具,有时只好用母亲洗过衣服的碎肥皂吹泡泡。我常常被大大的肥皂泡迷住了,那五光十色、晶莹透亮的光滑球体多美呀!可惜它转瞬即破,令人无限惆怅。于是我想:要是肥皂泡不破该有多好,能拿在手上玩,还能当皮球拍。我试图发明不会破的肥皂泡:在肥皂水里加油搅拌,吹不成泡泡,失败了;往肥皂水里加糨糊,还是吹不起来,又失败了……虽然所有的试验都以失败告终,可那几天我的兴奋、我的努力、我的快乐、困惑与懊丧,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仍历历在目,似乎创造的欲望仍在我身上燃烧。我想,这无疑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创造的种子。可惜当时这一类创造游戏无人指导,制作、实验、操作活动又实在太少太少,缺乏手脑并用的创造性生活,实在是终生的遗憾!今天,我们要让孩子长大了不再有如此的失落感。
4. 培养孩子良好的非智力心理品质
凡是称得上创造的事,都是别人没有做过的,或是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的;它的发展是艰难的,需要长期、反复地探索和研究,甚至还要与世俗偏见作斗争。另一方面,由于当代科技高度发达,要使今日的研究有所突破,并走上发明创造之路,那就更难了。为此,往往需要群体协作,相互帮助;一个人关在实验室里创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基于以上原因,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幼苗,就务必要培养他们优良的非智力心理品质,要使孩子养成勇敢、坚韧、独立、专注、乐观、开朗、敢于冒尖、珍惜时日和群体协作、不怕困难等性格品质。而这些性格品质只有从小培养才有效果,才可能变为人格的一部分。
如果孩子身上集中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心理品质,那么孩子就是一个创造型人才的好苗苗,他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而灿烂。这与那些被动学习、应付考试、为分数而奋斗、离开老师的布置和督促就无所适从的孩子,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幼苗。教育者务必要把孩子引上善于创造的人生之路。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小学生的假期是培养他们创造性品质的极好机会,它的重要作用决不亚于课堂教学。假期生活如同雏鹰腾飞的一翼,且是偏重于创造教育的一翼,家长和老师万万不可疏忽。
小学生的假期生活有如下特点,这也正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幼苗不可缺少的条件:
1. 假期生活极富有自由性,不受课堂形式和集体纪律的束缚。这正好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制力和进取精神;也可以让他玩自己爱玩的有趣有益的游戏,做自己爱做的有趣有益的事情,学自己爱学的有趣有益的内容,这样他就能在极其快乐的精神状态下,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来;假日生活也非常有利于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长,显现潜在的素质,形成一个人的个性特色和个性特长。全国小学生数以亿计,各有各的遗传素质、成长环境和教育优势,也各有各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假期正好因势利导(也是因材施教),养育出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式各样的创造型人才幼苗来。
2. 假期生活极富有广阔性,不受教材和系统教学的限制,又能把课本内外的知识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就既巩固校内所学,又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培养技能,增长能力,缓解孩子平日的紧张情绪,准备好下个星期或下个学期的学校生活。
例如,暑假可以在荡漾的碧波中游泳,在婆娑的绿荫下纳凉,看繁星闪烁的夜空,听新奇有趣的故事和见闻;寒假可以堆雪人,雕冰灯,在雪地里捉麻雀,也能自由地做智力趣题,下棋,集邮,做工艺品,还能围着炉子阅读心爱的读物;至于一年四季的双休日与众多节日,生活既能斑斓多彩,也能让孩子深入一个项目作如醉如痴的求索……只有假日才能为孩子提供学习创造的宽阔空间和富余时间,所以一定要让孩子珍惜这金子难买的时日。
3. 节假期还具有交际性,是与同学、亲戚、朋友、邻居、伙伴自由来往的好机会。其间既能协作活动,一起学习,集体游戏,发展交往能力;又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评价人和事,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总之,我们要用孩子小学生活中1000多天的美好假期,编织一只美丽的人才摇篮,以此哺育出高素质、创造型、会自主的人才幼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