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都知道要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玩,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却不甚了解;至于怎样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如何指导他活动,就更无从谈起了。有的父母误把公园完全代替大自然,认为孩子在儿童公园、游乐场所玩耍,就是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了。这些都是认识的误区和盲点。
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整个自然界、自然环境和自然物,包括天
宇、星月、大气、海洋、高山、森林、江河、平原、湖泊、草原、沙漠、动物、植物、矿物、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气象变幻、生物习性、地震雪崩、火山爆发、水旱灾害、物种兴衰等等,以及各种看不见而又包围着人类的波(电波、声波等)和场(如磁场)……公园里的自然风景,驯化了的动物,人工培植的植物,只是大自然的一个角落,而且它已不是“纯”大自然了,而是人工化的、社会化的“小自然”的一部分。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环境,它不仅是人类的衣食父母,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摇篮。人类最早读的一本“书”就是大自然,至今已有百万年之久。人们世世代代认识它、研究它、探索它、改造它,它是人类最早的启蒙读物,然而又是永远也读不完的一本“巨著”。一切自然科学,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矿物、地质、气象和仿生学等,都是从研究大自然中发展起来的,连数学也是起源于测量地理环境,是在利用大自然中形成起来的学科。
古今中外的大科学家无不受大自然的启发。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小张衡数星星,鲁班研究野草叶而发明锯,这样的故事够多了。受大自然启发而作出伟大贡献,并有确切记载的名人,在历史上也是数不胜数。沈括(宋代大科学家)观天象、测地形;哥伦布探险发现新大陆;李时珍从小采药,而后编著《本草纲目》;富兰克林用风筝测得雷电,发明避雷针;利伦撒尔学鸟的飞行而发明滑翔机;法布尔从看蚂蚁搬死苍蝇如痴如迷开始,最后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昆虫学家。还有达尔文、孟德尔、徐霞客、李四光、竺可桢、门捷列夫、巴甫洛夫,直到当代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等,都是吸取了大自然的乳汁而成长起来的。
即使与大自然离得较远的社会科学家,他们也定然受到过大自然的熏陶,接受其深邃哲理的启发,汲取丰富的智慧营养,从而创造出卓越的业绩。例如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文学、音乐、美术作品中,不知创造出多少描绘大自然的美丽篇章;哲学、逻辑学从大自然中总结了多少带根本性的规律;经济学、人口学等领域从来就离不开对大自然资源的认识和统计……所以科学家考尼莉亚·丹斯说:“一个科学家的一半知识,得益于观察自然界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