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学龄前 > 学校教育 > “动”起来的休闲假期

 引导孩子进入社会这所大学
 《假期重于学期》


  如果说大自然是雏鹰腾飞的广阔天地,那么大社会则是他们嬉戏雀跃的又一个大千世界。

  人是一刻也离不开社会的,因为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学习、工作、交往、娱乐等都离不开社会。有本小说叫《鲁滨逊漂流记》,描写主人公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居然独自一人长期生存下来,靠自己创造全部的生活所需……然而这只是文人的想像和
小说家的虚构而已,不可能是事实。即使真有其人其事,那实际上他也没有完全脱离社会,因为他到孤岛时穿去的衣服,是社会生产的;带去的火柴和工具,是社会给予的;他的思想、知识和能力,都是社会教育的结果,他决不能够完全生活于社会之外。

  人与社会血肉相连,人不仅是自然界的智慧动物,也是社会的智慧动物。人从社会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恩惠,也要贡献于社会,给它回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人应该了解社会,研究社会,像读大自然的“巨著”一样,读大社会这本“巨著”。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们,无不熟读这本“巨著”。他们有的游历名山大川,考察风土人情;有的四处流亡,艰难谋生,广泛接触社会各个角落,体验社会的酸甜苦辣,于是为改造社会而斗争,为推动社会进步而作出卓越贡献。

  有人以为孩子与社会无关,了解社会是长大以后的事。不对,孩子不应仅仅是认识自然的人才幼雏,也应该是认识社会的人才幼雏,他们还是社会中实实在在的重要成员呢!再过20年,他们就是社会的主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他们不仅要了解社会,学习适应社会,将来为社会作出贡献;而且就是现在,他们与社会也是双向关联的。他们一方面接受社会的养育和栽培,另一方面也以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处世,极大地影响家人、老师和同学,进而影响社会;另外,孩子也有一个对社会负责,处理好社会关系,为社会做好事的问题。所以,不能只把孩子拴在一根绳的两端———学校和家庭里,他们应当去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学习为社会服务。假日,雏鹰不仅要在大自然中放飞,还必须在大社会中放飞。

  社会中有许多影响人健康成长的因素,如了解社会分工会增强人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接触英雄模范能唤起人的良知和激情;感受人民的灾难能激发人立志为民除害,并且学会忍耐;社会的污秽与阴暗的事物,也会叫人产生厌恶感,起而鞭笞它、改变它……在正确的引导下,社会能丰富人的知识,教人形成良好的性格,乃至伟大的人格。儿童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萌发时期,更需要了解社会的基本方面,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接受社会的积极影响的哺育,抵御消极影响的腐蚀。在他们初涉社会时,应多从积极方面引导孩子,逐步培养起正确的态度和识别能力。

  引导儿童接触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鼓励他们交朋友,可以说,孩子了解社会是从人际交往开始的。

  社会的本意就是由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了解社会就要接触人群,作为孩子,就得爱交小朋友和大朋友。学会人际交往是给孩子一把了解社会的金钥匙。

  那么,引导小学生到大社会中去,具体说来有哪些目的呢?

     假期里又怎样引导孩子深入社会呢?

  第一,从小锻炼孩子有一双观察社会的眼睛,不断丰富社会知识,扩大社会视野,认识社会现象。

  假期里应尽可能带孩子到每一个社会角落去玩,去长见识。例如去工厂、矿山、农村、林场、渔场、饲养场、大学、图书馆、研究院、商场、军营、养老院、孤儿院、民俗村、寺庙、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名胜古迹、海关、法院、监狱、建筑工地、劳务市场、证券市场、疗养院等处。孩子日常生活里越是见不着的地方,越是要去长见识。去的目的不只是看看环境,欣赏风景,更主要的是了解这些地方是干什么的,人们在忙些什么,想些什么,他们与社会是什么关系……

  要让孩子懂得的事物越多越好,例如工人怎样织出花布,钢厂怎样铁水奔流;农民怎样种出粮食、蔬菜,什么叫“米袋子工程”和“菜篮子工程”;解放军怎样练兵,军营里的被子为什么叠得像豆腐干一样方正;寺庙里有哪些佛像,人们为什么去烧香拜佛,这是什么现象;图书馆、阅览室里是一种什么气氛,哪些人总到这里来看书;公安局、检查院、法院是干什么的,监狱里关的是些什么人;民俗村住的是什么民族,少数民族为什么大都居住在山区……一定要让孩子见多识广,并培养起探索大社会的兴趣。有一对观察社会种种现象的敏锐眼睛,将来才可能头脑清醒,善于分辨是非善恶,懂得怎样做人,怎样为社会服务。

  第二,指导孩子多观察人,了解人,大大方方地与人接触,交一批大、小朋友。

  要鼓励孩子从接触邻居的叔叔、伯伯、哥哥、姐姐及亲戚朋友开始,善于与各种各样能接近的人搭话、谈家常、讨论问题,养成落落大方、文明礼貌的习惯,并帮助、鼓励孩子交一批大、小朋友,长年来往。要把养成这样的性格习惯与丰富知识、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结合起来。这是指导孩子了解社会、学习交往非常重要的一环。为此,父母要做到:

  1. 经常带孩子串门、走亲戚、到朋友家玩,或外出旅游,多接触人。在交谈中很自然地鼓励孩子插话,参与聊天,千万不要当面说孩子“胆小”“怕难为情”之类的话。

  2. 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大人看待,相处得自然、大方。切忌当面议论孩子,羞辱孩子,批评孩子和训斥孩子;即使孩子有不当之处,也要完全避免令他难堪的情境出现。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让他受到丝毫伤害。不然,一次不慎,在他人面前稍许伤害了孩子,他就可能变得性格腼腆,害怕人际交往。

  3. 在观察或接触社会上的各种人时,事先要孩子注意他人的服饰、年龄、谈吐、相貌等方面,事后可与孩子漫谈那些人是干什么工作的,大约多大年龄,有多高的文化,说的是什么方言,或说普通话带什么乡音,还可谈论他人的特长、为人、性格,以及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哪些缺点不可模仿等等。经常教育孩子观察人、评价人(包括评价电影、电视剧、小说中的人物)、与人为善,这是指导孩子了解社会的必修课。

  4. 要尊重孩子的小朋友、小伙伴。孩子把他们带到家里玩的时候,要热情接待和打招呼,帮他们创造玩耍和学习的条件,有时还可与他们一起活动,使他们快乐。家长对所有小伙伴都要一视同仁,同样爱护,时间长了,就会与所有的孩子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还可与每一个孩子谈心,对他们进行劝告、表扬、批评,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困难。如果家长和孩子群体建立了这样融洽的关系,那么他们定能团结友爱,协作互助,分辨是非,发扬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自然能适应社会各种群体的生活,做一个群众喜爱的、对群体有贡献的人。

  第三,要指导孩子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吃苦耐劳,多做好事。

  要尽量选择有较大社会意义的活动,鼓励孩子自觉地、有目的地参与,这能加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例如,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小朋友捐献图书,为灾区人民捐献衣物;拥军优属,与解放军叔叔联欢,帮助烈军属家庭劳动;在城市里帮助公园保护树木,在农村里给整个村子大扫除;给福利院的小朋友做玩具,给养老院的爷爷奶奶表演节目;在居民大院里办一块黑板报,当某托儿所小朋友的小先生;参加成人的植树劳动,打扫居民区的环境卫生……这一类社会实践活动,当前的小朋友参加得太少了。

  其实,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条件下,教育独生子女关心社会,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献,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孩子不能只讲享受,更不能只为自己和金钱活着,所以应从小培养他们放眼社会、为人民造福的思想和聪明能干的品质。这样,他们长大后无论到了社会哪个部门,处于何种社会境地,都不会忘记对社会的回报。

  有个孩子在母亲的鼓励下,暑假里用自己家的图书为同院的小朋友办了一个小图书馆,定时开放和借阅。全院的孩子和家长们都很高兴,夸奖她,感谢她。这件事极大地培育了这个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使她意识到了自我价值,增强了操作能力。由于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后续培养,她品学兼优,15岁就考上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孩子。她就是“早教方案”研究员杨其铎老师的女儿刘媚。

  小图书馆、阅览室、绘画室、文艺宣传队,几乎是每个居民大院的孩子都能合作办到的,甚至还可以办小卖部,指导他们自己分工,自己管理,这对锻炼孩子的社会活动能力,无疑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假日里要鼓励孩子去做。

  第四,引导孩子过好有社会意义的节日和纪念日,使之获得快乐,丰富知识,增长能力。

  一年中有很多个节日和纪念日,这些节日是非同一般的日子,在它来临之前,社会就洋溢着某种气氛,成人都被传统习俗动员起来了,孩子自然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兴高采烈地准备过节。

  过节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场”,有社会氛围,有成人参与,有快乐的情绪,有新闻单位的宣传教育,家庭过节往往还有一定的经济投入……社会为什么要约定俗成过这些节日呢?自然有它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所以各种节日就是调查社会、认识世界、了解民族文化的系列窗口,是非常宝贵的活动日和教育日。而且,传统节日年年有,年年重复,人们还是年年兴高采烈地认真对待,这正符合孩子循环式、渐进式的认识规律。节日、纪念日确是他们认识社会的最好课堂。

  但是,现实中一般家庭过节往往存在两大缺陷:一是不思考节日的意义,片面注重吃喝玩乐,甚至于吃喝过度,打牌赌博,影响健康。至于孩子,以为过节就是吃好的,玩好的,穿好的,放假休息,大把用钱,从而失去理智感和精神的快乐。二是不太重视社会意义极大的现代纪念日,使成人和孩子都不知不觉失去了认识社会的大好机会。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联合国等世界性组织和中国政府特别规定的纪念日,因为这些纪念日之所以出现,反映了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焦点问题,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纪念这些日子是一个移风易俗的大问题,要让这类纪念日在孩子的脑子中生根。如果过节的盲目性大了,那会严重影响过节的质量,导致孩子不仅缺乏精神上的欢快和乐趣,也失掉了思想上、知识上的收获。

  与孩子一起过节是家庭最大的天伦之乐,能极大地增加生活的情趣。只要遵照娱乐性、知识性、游戏性、服务性和群体性的要求去设计过节,那么每个家庭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个幸福、欢乐、温馨的日子,用来调节生活,教育孩子,使两三代人都感觉心有所得,朝气蓬勃,精神愉快,幸福无穷,这有多好啊!

  怎样安排家庭的节日活动,与孩子一起过好每个节日呢?

  1. 节日之前要先作好思想和舆论准备。茶余饭后或餐桌之上,讲这个节日的来历,历史上有哪些相关的故事传说;形成节日、纪念日的原因何在,为什么会受到群众拥护而经久不衰;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过这个节有什么风俗,这个传统节日的意义何在,起到什么作用;这个纪念日是哪个年代、什么机构决定的,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纪念日……这一类话题内容丰富、生动,家长只要常读书看报,就有谈不完的趣话。同时也要让孩子读读这方面的报刊资料,参与愉快的闲谈。

  2. 节日来临前一段时间,在闲谈中讨论家庭怎么过节,启发孩子想办法,制定过节计划和日程安排。不放假的现代纪念日,也要安排晚间活动,有些活动要与小伙伴一起进行,以增强热烈的气氛。

  制定每年的过节计划要先回顾去年这个节日是怎样过的,总结经验和教训,再考虑今年过节应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在活动方式上应有哪些创造;力求做到不但不与去年过节雷同,还要比以往过得更有意义,更快乐,更有收获。这样做能让孩子从多方面了解社会,认识节日和纪念日的意义与作用。例如,去年的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要求人人经过调查、观察和阅读,说出一个以上地球环境遭到破坏的事实或数字,看谁了解得多,说得真切。今年的环境日与防止世界荒漠化日(6月17日)合起来纪念,建议老师讲荒漠化的危害和我国与荒漠化作斗争的成就和故事,争取看有关的电影与录像。明年的这个日子讲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故事等。总之,每年要有新的内容和话题。

  3. 根据节日的性质,确定节日的活动,要尽量广泛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的节日、纪念日,有的是为了欢度(如春节),有的属于庆祝(如国庆节),有的是要求牢记它的意义(如环境日),有的属于祝愿(如“三八”节),还有的是家庭和朋友间的祝福日(如父母、朋友的生日)。要根据不同性质安排活动,做到欢快、有趣、新鲜、热闹而有益。

  如庆祝国庆节,孩子除参加学校组织的庆祝活动外,家庭还可配合开展一些庆祝活动,如学唱一首爱国主义歌曲,搜集祖国建设的各种数据,了解祖国的“世界之最”,给海外亲朋写一封谈家乡变化的信,讲一个热爱祖国的感人故事,欣赏一些展示祖国风光的名画、图片,让孩子投入一两项有趣的实践等。

  再如给奶奶过生日,应让孩子有准备地献上最有意义的寿礼,写祝寿词并朗诵给大家听;请爷爷奶奶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让孩子亲自给奶奶照一张相,再照一张“全家福”;或让孩子带奶奶出去游玩等。

  总之,家长应根据节日的不同性质,与孩子商量怎样过节,巧妙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扩大知识见闻、培养活动能力、增强健康体质、激发兴趣爱好熔于一炉,让孩子成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活跃分子。

  第五,要让孩子读读《上下五千年》等历史故事,读读介绍各国、各民族风土人情的书,看名人传记故事,养成听社会新闻结合看地图的习惯等。

  另外,还要学会写信,写日记,向报刊投稿,这都能养成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进步、关心他人幸福的良好品质。



    关键字:假期  社会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250,000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