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中学生考试成绩在全美排名40名~50名,可是加州的发明和专利却居全美第一。中国的学生在一些国际大赛上频频获奖,可中国的留学生到了美国的大学,却常常表现得后劲不足,尤其是在实践操作、创新思维方面。
这提示大家能力比知识重要。掌握知识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善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不断创造新的知识才是教育的基本目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
在美国加州,老师给学生打分的依据并不一定是标准答案,而是看是否有道理、是否合乎逻辑,能做到这两点就能得高分。而我们的教育往往以听懂、记住、考高分为目标,进行题海战术,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成绩以标准答案为准,对学生的异想天开说“不”,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这样容易培养一些缺乏创新能力的考试机器。
那么家庭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素质呢?
一、给孩子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
2003年5月,南京金陵中学高三学生华演参加了第53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他的发明专利项目“记忆合金全自动保护安全煤气灶”,获得了(Special Awards)方面专项一等奖。美国材料科学基金会盛情邀请他参加在美国举办的材料科学夏令营,费用全包。清华大学也表示,无论他高考成绩如何,都将破格录取他。
据介绍,华演非常喜欢做实验,他家里还有一个简陋的小实验室。上高中后,家长担心他钻研实验会影响高考,所以原来并不赞成,可后来看到他确实对此很感兴趣,便尊重孩子的意愿,支持他“不务正业”了。
从上例可以看出,华演的父母是很民主的。这样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长大的孩子,没有拘束和压力,才能有开放的思维,愉悦的心境,不时闪烁出创造的思维之光。
我们要在家庭中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选择,要让孩子敢于说“不”。过分地强调孩子“听话”,使孩子不敢越雷池半步,久而久之,势必将孩子的自主意识、创新欲望都磨灭掉。
二、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
生物学界一直认为,蜜蜂没有发声器官,只能靠翅膀振动发出声音。但是,一位名叫聂利的小学生却用实验证明:“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不久前,在兰州市举行的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聂利的科学发现靠的就是怀疑精神。怀疑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杨再隋说:“现在不少孩子的思维受惯性影响,顺着成人模式来想事情,很少从相反方向考虑。这不利于从小培养孩子敢想、不唯上、不唯书的品质。”
要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孩子对权威的质疑或者孩子某些异想天开的行为,不管正确与否,家长都必须首先给予肯定,千万不能讥讽打击。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我们的家长往往喜欢问的问题就是你今天考了多少分呀,在班上排名如何呀。这样只能是培养出分数的奴隶。在许多美国家庭,家长向放学回来的孩子问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你今天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如果孩子对不理解的问题未提出质疑就会受到批评。
三、让孩子展开想像的翅膀
飞机是由莱特兄弟发明的。莱特兄弟初试飞行时,有人曾讥笑他们异想天开。但莱特兄弟充满信心地说道:“即使上天的梦想永远是一个梦,我们也要在梦中像鸟儿一样离开大地,到湛蓝的天空中飞翔。”
“幻想”乃创造之母,要鼓励孩子幻想。一个人只有敢于幻想,才能超越,才能创新,才能摆脱平庸。懒于幻想的人必定是目光短浅、缺乏创造精神的人。世间无数发明创造,都是有了人们所谓痴人说梦般的幻想才成为现实。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比如引导孩子读科学幻想之类的书;和孩子一起“吹牛”;在旅游时,对风景区山峦、树木等景物进行想像;对天上变幻的白云进行想像;让孩子编故事,丰富孩子的再创造性想像;玩猜谜游戏,锻炼孩子运用旧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孩子标新立异
据说爱迪生曾让一位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计算灯泡的体积,这个高材生运用他的数学知识算了半天还没完成。爱迪生说,难道你就不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吗?其实你只要用水装满灯泡,再用量筒量出水的体积,不就把灯泡的体积给算出来了吗?
我们的教育总是以标准答案为准,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不敢标新立异,这样谈何创新?在生活中要多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并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开阔孩子的眼界,如带孩子外出旅游,鼓励孩子广泛阅读,鼓励孩子多多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孩子进行研究性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孩子“一题多解”,标新立异。标新立异有可能导致与标准答案不符而失分,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因此而去抑制孩子,把分数看成惟一。要善于捕捉孩子思维中具有创造性的闪光点。如果孩子解题方法巧妙,即使结果错了也要鼓励孩子。
五、多给孩子一些动手的机会
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家长包揽孩子能做的事,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够了,不给孩子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独立做事的习惯,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谈何创造性的培养?因此,家长要由替孩子做事变为指导孩子自己做事;指导孩子独立地跨越障碍,独立地思考问题;甚至让孩子受点挫折,使孩子从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逐步具备独立地解决困难、处理问题的能力。如孩子外出旅游时,可告诉孩子旅费不能放在一处,要分散放之,以免万一失窃,产生尴尬;至于如何放,可让孩子自己去想。有时还可有意识地给孩子设定一些带有问题的情景,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鼓励孩子多动手。家长应鼓励孩子动手做实验,动手制作,动手发明创造。教育孩子动手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证明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什么。要鼓励孩子采用不同的仪器和方法,要允许孩子得出的结论与众不同。对于孩子一些“破坏性”的举动不要简单粗暴地给予否定,要发现孩子举动中的创造性因素,加以保护。如帮孩子修理电动玩具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养成动手的习惯。家里坏了的钟表、电器可鼓励孩子去拆着玩。让孩子折纸、搭积木、玩积塑,这些小制作都有利于孩子的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