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国务院宣布实行每周双休日制度以来,我一直在考虑小学生的假期生活问题。孩子的假期更长了,在整个小学的六年中,所有假期之和几乎占了他们宝贵年华的一半。他们应当怎样度过这漫长的假期呢?我想,一是切不可让他们无所事事,放任自流,无聊懒散,任其所为;二是不能排满集体活动,塞满家庭作业,搞什么集体补课之类,让假期变成学校生活的延伸……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到,假期生活的意义在于弥补孩子们平时生活情趣的不足,大幅度地提高儿童的素质。假期是最宝贵、最难得的素质教育园地。
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小时候普遍缺乏科学、丰富的早期教育,加之社会上应试教育思想的偏颇,他们上学时的学业负担普遍较重,学习日甚至比父母的工作日还长,精神压力大。我曾看到一个外祖父写的呼吁文章,深有感触。
我小外孙是我独生女的独生子,今年9岁。他6岁上学,上的是重点小学的实验班。据说,他们90分才算及格。有一次,他数学得了89分,回家就挨了打。我一看,小屁股被打得红一块紫一块的,真心疼,就亲他的小屁股,眼泪一滴滴落在他的小屁股蛋上。他妈妈就叫:“你就是溺爱!都是你给惯坏了!”我说:“我反对打孩子!”她说:“不打能行吗?不从现在打下基础,考不上重点初中,就考不上重点高中,更考不上大学了!现在不叫打,将来在大街上卖袜子,反正你看不见了!”我一想,我已经70多岁了,小外孙才6岁。算一算,我得活到90岁,才能看到他考大学,可我到现在还没那个雄心壮志能活到90岁!所以,尽管我反对棍棒教育,也无法反驳我女儿!
我女儿一家在别处住,星期三、星期六回到我这里住。有一个星期三的晚上,小外孙撅着嘴低着头进来了。我一问,原来是“默百词”(他们班要求一个星期要会认会写100个生词)得了2分,一天没给饭吃。我又心疼得不得了!找了找,只有点剩饭和一个土豆,就赶紧给炒了。他吃得那个香啊!吃完了,您猜他说了句什么———把嘴一抹,说了句:“再得2分,还在星期三得!”他妈妈没听清,就问:“你说什么?”我忙替他掩饰:“他说‘保证以后消灭2分’!”他妈妈不信,说:“你们俩啊,是一丘之貉!”
去年的一个星期日,小外孙回到我这里,还得做作业。做了一会儿,我关心地看他做得怎么样。一看,他课本旁边放着《小朋友》,正在那儿专心地看呢。我忙悄悄地跟他说:“别看了!先做作业吧!你妈妈看见又要打你了!”谁想,我那8岁的小外孙,竟说出来这样一句话:“叫她打死我吧!我本来就不想活了!”我听了,心就像被猛刺了一下!
我不觉想:20年代,在黑暗的旧社会,我每天走一二十里地去上学,放学回来吃一点剩饭,从来没有过“不想活了”这样的念头。可是,在幸福的80年代的新中国,一个8岁的孩子竟会说出这样的话,能不令人痛心吗?!能不引人深思吗?!那么好的《小朋友》,8岁的孩子那么喜欢,可是因为作业太多,连看的机会都没有。我要为我小外孙呼吁,为3亿儿童呼吁:请把他们从“题山”中解放出来吧!请给小朋友们看《小朋友》的时间吧!请还给他们星期天吧!
小朋友没有时间看《小朋友》,这确实令人深思。现在好了,孩子的假日更长了,假日正好用来让孩子多多自由活动,给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全面增强他们的素质。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小学生假期指导”(简称“假期指导”)了。
“假期指导”是“早教方案”的补充,是全面提高儿童素质系统工程的一部分。这个“指导”对小学生家长来说,主要是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参考和启示;对孩子来说,这个“指导”是一种引导,力求为他们打开假日生活的斑斓世界。
在写作过程中,我曾把手稿给一些小学生家长看过,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说,你的道理讲得很多,也很吸引人,只是应归纳一下,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努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于是我重温了“早教方案及实施要领”,也写一篇类似的“假期指导及实施要领”吧。
首先,家长们要提高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认识。
1985年5月,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现在,整个社会也都公认人才素质的重要。常听人评估某个人,或某单位的职工,或某部门的领导,素质如何高,如何低,如何优,如何劣,评价者或高兴,或赞美,或叹息,或忧虑……全民族都在呼唤人口素质的提高。
那么什么是一个人的素质呢?简单地说,一个人的素质是与他的发展和发挥及个人幸福最密切相关的、时刻起作用的诸因素。高素质的人,发展提高迅速,前途广阔远大,成长以后发挥的作用大而显赫,个人修养好,生活也很幸福;而低素质的人,其发展和发挥则恰恰相反,甚至对社会的进步、自身的幸福起消极破坏作用。
人的素质随着年龄增长依次分为四种密切相关而又互相渗透的“素质形态”,即胎儿的“潜在素质”,儿童的“基本素质”,少年和青年前期的“自我发展素质”,青年后期和成人的“发挥素质”。小学生应大力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也就是相当于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一般发展”。有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日后的自我发展与发挥就有了很大的“后劲”。
小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脑子灵活,好问好学。他感知灵敏,思想敏捷,想像丰富,记忆深刻,总之,头脑很好使,有初步的自学倾向和能力。
2. 身躯健美,喜爱运动。他爱运动、玩耍、游戏,体质好,并有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卫生习惯。
3. 热爱生活,求知欲强。他有广泛的智力兴趣,特别爱阅读,爱观察,爱讨论,爱思考,喜欢动手操作和做实验。
4. 性格优良,积极上进。他积极开朗,快乐活泼,勇敢自信,爱劳动,善交往,关心人,富有同情心。
5. 喜爱美好的事物。他爱自然美、艺术美及生活中美的环境、行为和语言。
6. 他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开始形成良好的中心兴趣、特殊爱好和特长倾向。
一个小学生如果毕业前具备了以上良好的基本素质,那么人才的成长就很容易产生“隧道现象”了。
大家见过火车通过隧道的情景吧,车头先入隧道,必然率先而出;车箱后入隧道,自然尾随其后。人的成长也有类似现象,基本素质优秀的小学生一般升入中学仍然品学兼优,大多数到了青年时代还是佼佼者;而基本素质差的孩子,毕业时较为逊色,到了中学大抵还是如此。因为人的基本素质是他后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基础薄弱或动力不足者,日后发展步履就比较艰难,深造往往受到限制。当然后来居上的青少年也有,但这些超越前进的孩子前一阶段往往并不是全面素质差,而是某一方面不足(例如太爱玩,不用心学习,成绩不好,分数不高),后来经过特殊努力终于脱颖而出,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育孩子,培养素质和传授知识是两回事,然而二者又密切相关。素质教育能帮助孩子获取丰富、实用的知识;反过来,孩子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又最能提高素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素质教育应高于知识的传授,因为它重在激发人的能动性,提高人的才能和品质,进而努力去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因而素质教育不过分计较学科成绩和分数的高低,也不过分看重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不以门门高分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而重视人的身心品质、发展势头和发展前景的好坏。
素质教育论还认为,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的人均可获得高素质,不同行业也都需要高素质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需要状元。学历、职业、职务都不是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志……这样的学术观点就可以解放思想,解放孩子,把人的成长提到促进自身进步的位置上来,给孩子以理想的、宽松的、自我的、主动的发展天地。小学生的假日,最重要的就是要建设一个这样的天地。
由于应试教育的偏颇,当今小学里较多地存在另一种情形。学生被当做知识的容器,上课堂堂灌输,作业层层加压,考试常常紧逼,分数累累刺激,搞得师生都很紧张。在这一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的背景下,假日的素质培养就显得更重要了,甚至假日指导还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契机。因此,望子成才的家长要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热情关心“假日方案”的实施,同时“假日方案”也希望得到广大小学教师和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与指正。
其次,务必要对孩子抱有远大的理想,始终的期待、信任和高要求。
在健全体魄、养成性格、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等方面,家庭中对孩子影响最早、最深、最经常的因素是父母的爱。爱是非常强大的力量,足以调动孩子全部的心理活动,决定他们的状况和倾向。“早教方案”中曾讲到,父母爱有三种不同类型:“教育爱”是伟大的,是使家庭幸福、孩子快乐上进的推动力;血缘爱是低水平的,可享受天伦之乐,获得双方情感的满足;溺爱是十分有害的,它会淹没孩子美好的心灵,进而淹没人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阅读。
这里专谈实施“假期指导”时,你对自家“小学生”的爱,应该体现一个特点,那就是要对孩子抱有远大的理想,始终的期待、信任和严格要求。
孩子已不是婴幼儿了,没有必要过分地亲热和爱抚,但他极需要平等、快乐、尊重、信任和从严要求。对孩子始终抱有远大的理想、信任和严格要求,这是最深沉的爱,不仅满足了他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理,而且信任的暖流还会悄悄流入孩子的心田,变为自信和上进的力量。心理学上“罗森塔尔效应”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到了一所小学,为1~6年级学生“预测未来发展”。他只是随便在各班学生中抽出20%的名单,却对老师说这些孩子是经过测验确定的“未来的花朵”,“有很大的学业冲刺潜力”。老师们都信以为真。8个月以后,罗森塔尔他们又来到这所小学测试,结果发现,这些所谓“未来的花朵”真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学习成绩大有提高。
为什么随便抽取的学生竟这样“应验”呢?这就是大心理学家的暗示发挥了作用,是心理学家和老师的信任和期待对孩子产生了威力,这种信任和期待宛如一股强劲的暖流,催开了“未来的花朵”。这就叫“罗森塔尔效应”,也就是信任和期待的效应。
所以,爱孩子的父母要永远对孩子抱有不灭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念。事实上,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早期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接受过良好影响,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而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只要把握住素质教育的方向,前程就是很广阔的。对任何孩子都严禁泼冷水,说泄气话。当然,有时候严肃的谈话和批评也是必要的,但任何批评都不可忘却信任和鼓励,都不许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消极情绪来。爱孩子切记“宽严并济,信任鼓励”八个大字。
爱孩子,还要帮助他建立美好的“自我意象”,让他在潜意识里毫不怀疑地认为自己是个好孩子,聪明能干,并处在不断进步之中。孩子这种美好的“自我意象”只有在父母的爱心和耐心的帮助下才能建立起来,它就是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进而可发展为独立精神。这是一个孩子逐步成才的脊梁,更是他过好有益有趣的假期生活的主心骨。
第三,尊重孩子,当好他的“教练”“参谋”和“朋友”,而不做“督学”和“书僮”。
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特别需要父母和他人的尊重。尊重也会变成一种动力,使孩子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上,克服困难,争取进步。
尊重孩子,父母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假期里让孩子学习自己当家做主。具体做法如下:
1. 父母考虑好素质教育的一些内容后,想想孩子理想的假期(寒暑假和双休日)该怎么过,然后与孩子坐下来讨论,启发孩子自己制定出活动计划和作息时间表,鼓励他自己去实施。大人平时不监督,不催促,一般也不干涉,但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活动和行为(观察时不能让孩子感觉到你时刻在有意注意他,监督他),定时听取孩子的小结汇报。然后共同讨论,严格评定,肯定成绩,表扬进步,指出不足,鼓励上进;该批评的要严肃批评,同时要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想出更好的改进办法;再继续锻炼孩子自己去实践。注意,一定要放手锻炼。
2. 当孩子遇到有要求得不到满足,活动有困难无法克服,学习提不起兴趣,与同伴发生矛盾这一类问题时,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大胆提出来商量,研究解决办法,再鼓励孩子去做。要帮孩子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使孩子快乐、幸福,并且有信心去克服困难。
3. 有时候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活动,增加活动的情趣,增加两代人的情感交流。例如,一起外出旅游,一同植树种花,同去锻炼身体,共做一个题目,还有互相摄影,一起下棋,同看一本书等等。家庭教育有一个规律:凡是父母兴致勃勃去做的事,孩子无不是兴高采烈而专心致志地去做,因而效果也特别好。
4. 要指导和鼓励孩子自己整理房间,整理书桌,整理书柜、玩具柜、工具柜、衣柜,自己看钟掌握时间等等,不仅自己的事自己做,还要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总之,父母要严格要求,磨炼孩子,决不当“书僮”(孩子外出买东西,要指导他注意安全)。
5. 为了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中心兴趣和特长,父母应观察孩子的条件和需要,启发孩子假期里参加某些兴趣班,如外语、绘画、舞蹈、写作、书法、体育、小发明、音乐、电脑班等(也可请家庭教师辅导),让孩子的生活更充实,更有趣,自信心更强,并增长知识和能力。但这类活动当“参谋”的不可强迫“主将”服从,而是贵在诱导,激发孩子兴趣。
6. 父母要常常在生活中,在与孩子接触的每一瞬间,启发孩子提问,与他讨论甚至争论,遇到难题就共同查资料,或请教他人。也可参加一些孩子的假期集体活动,欢迎孩子的同伴来家里玩。
有一位叫于学荣的妈妈,她是怎么当孩子的“教练”和“参谋”的呢?我读了她的文章很受感动,很觉得温馨。她做了“催芽”的工作,让孩子像壮苗一样成长起来。她在文章中写道:
一天,我的儿子新鑫放学回家就向我要钱,说是老师留了作业,每人做一篇作文,题目是《发芽》。他要去买些参考书,因为他从来没注意过任何植物发芽。
提起我家新鑫的作文,一直使我头痛。这孩子很聪明,就是太粗心,遇事不肯细心观察分析。如何写作文的书,倒是买了不少,但他平时不怎么看,直到老师安排作文时才去翻翻,找一些题目相似的段落,东抄一段,西凑几句。结果出现许多笑话,什么“大雪哗哗下”,“小猫浓眉大眼”等,叫人看了哭笑不得。今天他又想走捷径。我决心纠正他的毛病,便问:“作文什么时候交?”
“老师说可以晚几天,不过一定要写好,叫我们多读几本书……”
“书,以后再买。今天咱们做一个种子发芽的小试验,你细心观察发芽的过程,每天记日记,最后把日记串联起来,这篇作文不就写成了吗?”
新鑫一听做试验可以帮助他写作文,十分高兴。我们一起找了个花盆,装了一盆熟土。我抓了几十个颗粒饱满的麦种,撒在盆里埋好,又浇了些水,然后把盆放在窗台上。
“现在麦子已经种好了,不过等它发芽还得几天。这几天里你必须做好两件事:第一,麦子发芽需要阳光,你每天上学前把花盆搬到院子里晒太阳,晚上再搬回屋里;第二,你每天仔细观察,把观察的情况记下来。”我嘱咐新鑫,“能做到吗?”
“能!”他回答得很坚定。
果然,新鑫一连几天都很认真,每天把花盆搬出搬进,又观察又记录,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几天已过,花盆里的麦子还毫无动静,他沉不住气了,问我:“妈,咱家种的蒜都长芽了,我种的麦子怎么还不发芽?”
看他那性急的模样,很有一点要扒出麦粒看个仔细的架势。我便耐心地对他解释:“蒜下边有根,所以发芽快。麦粒全靠胚芽在里面生长,现在它的外皮已吸收了足够的水分,麦粒正在膨胀,不久小芽就会出来了。你不要着急!”
“原来这里边的学问还不少呢!”新鑫一边说,一边把他的焦急和我的解释都记进日记。
又过了几天,傍晚,我正在做饭,突然听到新鑫大喊:“爸爸,妈妈,快来看,我的麦子发芽了!”
我们赶紧过去一看,果然一棵棵小嫩芽已从土里钻了出来。新鑫手舞足蹈,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可是,第二天中午,我一进家门却听见新鑫在哭。怎么回事?原来他在搬花盆时,不小心把花盆摔碎了。他心疼那些小芽,守着花盆直掉泪。
“不要紧,妈有办法!”我忙安慰他,同时到院里找出个新花盆。幸好盆虽碎了,麦芽倒没有受损。我把土收拾到新盆内,把小麦芽一棵棵栽到盆里,浇上水。
“过几天,苗儿就会长好的。”我说。
新鑫那抹花了的小脸上又露出笑容,凑到我耳边轻轻说:“妈妈,您真好!”
麦苗越长越高,绿油油的,十分可爱。新鑫的笔记本也密密麻麻记了不少。我提醒他:该写作文了。他根据自己的记录写了很长的一篇,老师看了认为语言朴素,感情真实,当众表扬了他。
看着盆中的麦苗,我不禁想:新鑫也正如这小苗,需要父母的引导爱护,才能茁壮成长啊!
第四,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到教子成才先教自身。
看到这个题目,许多父母缺乏信心,说自己没上过大学,文化水平低,没有本钱教育和辅导孩子云云。这话是不全面、不正确的。我们这里说的父母修养主要不是指文化程度的高低,也不在于父母从事什么职业。当好孩子的首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固然修养越全面越好,品德越高尚越好,文化知识越丰富越好,但我们不能做理想主义者。我们只要求父母修养最基本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达到就行了,那就是要有理想追求、有上进心、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情趣,并且具有耐心。
父母主要不是以文化知识来教育孩子的,而是用人生态度来影响后代的,这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规律。家庭教育这门学问,大学教授不觉浅,文盲老太太不觉深,关键是要用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来把孩子引上路。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是孩子的好老师、好教练、好参谋、好朋友。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提高自身修养呢?
1. 务必要有一个生活的目标,有努力追求的方向,有正当有益的兴趣爱好。因为你的高尚的或起码是有益的向往会时时刻刻感染孩子,激励他积极上进;而且你的追求和奋斗还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赖,极大地提高教育者的威信。甚至大一点的孩子还往往反过来关心你,帮助你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家庭生活中最幸福、最珍贵的亲子情,只有有追求的父母才能享受到这种快乐。
父母的追求不一定要多么伟大而高远,只要有积极的目标和向往,甚至还只是一种爱好或责任感(如工作认真负责,爱种花、种树、种庄稼等),都是一种影响孩子成长的精神力量。最怕的是父母没有努力的目标,得过且过,没有寄托;工作上应付,生活上懒散,精神上消极,或只讲究吃喝玩乐。如果构建了这种家庭生活氛围,那就是孩子进步的最大腐蚀剂,即使你对孩子说教管束得再多,也是无济于事的。
2. 父母自己要爱学习,爱思考问题,有一些智力兴趣。围绕小学生假期指导的需要,就得学习素质教育理论,认真阅读“假期指导”,思考什么样的孩子将来才会有理想、有能力、有高素质、有发展前途,什么样的苗苗将来很可能是个平庸的人。这个问题想通了,你指导孩子就有了谱,引导孩子就有了路,评价孩子心里就有了一杆秤。你就克服了盲目性,增强了自觉性,懂得了怎样当个好父母,将来无愧于子女。
同时要利用业余时间多看一些百科知识、人物传记、小学教材及《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天地》等书,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是为了与孩子有共同的语言,有讨论的话题,能够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建立心心相印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一个小学生的“教练”“顾问”和“朋友”。此外,还要多与孩子的老师接触,向老师请教,并与老师共同指导好孩子的假期生活。
第五,父母要多看有关名人童年生活的书,多分析社会上有作为者童年生活的情况,还要多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因为一个人的成长总与他的童年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书已提供了一部分名家的童年生活资料,父母应拓宽领域,多搜集,多阅读。周围卓有成就者的童年,如有机会要去打听和访问。他们不一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或从小特别能干,或兴趣特别广泛,或对某个领域有特殊爱好,或家境贫寒,经受了种种磨炼,或小时候某些事播下了他开拓创新的种子,或父母、老师的教育影响特别成功……
如果我们参考这些人成长的路线和脚印,引导孩子前进,不知会少走多少弯路。虽然人才成长中一帆风顺、平步青云是不大可能的,但为了给社会贡献一个有用之才,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从小学开始就应尽力避免他走太大的弯道。当今这个迅速发展、竞争激烈的世界是不允许人才成长有大的失误的。
父母为什么要回忆自己的童年?因为这是用亲身经历“写就”的一本教育学的“书”。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瑰丽的生活,都有难忘的事件,都有父母和各种人的影响;也必然有一些深深的遗憾,乃至终生的遗憾。这中间大有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是你教育孩子最好的借鉴。你是怎样成为现在的你的?你的性格中闪光的果实,在童年时怎样播下了种子?你性格的阴暗面,童年时又怎样打下了烙印?童年生活怎样帮助你进行了知识和能力的积累?童年的家庭、学校环境,哪些最值得怀念,哪些曾给了你心灵的伤痕……这样,在再现的童年世界里,你就可以拾取育儿的珍宝,献给你的孩子;又能避开荆棘,不再让它伤害下一代;还能摈弃无聊的生活,不让孩子的将来留下遗憾。
我在研究早期教育的20多年里,曾在多少不眠之夜中,恬静地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那时我的家庭气氛、父母气质、生活内容、突发事件、各种人物、小伙伴的游戏及自己扮演的角色等等,都一幕幕地浮现出来。我有时还与哥哥、姐姐讨论自己的家庭和幼年的我。这样我就把现在的我和幼年的我联系起来了,我就找到了自己成长的“根”。我觉得现在的我,整个身心都打满了童年的烙印,无处没有童年的影子。
我分析、品味童年生活的环境,怀念、评论逝去的长辈,感谢父母给我留下了好的品格和许多珍贵的记忆。我仔细拾取儿时生活中的欢乐、温馨、憧憬、遐想以及无聊、苦闷、悲伤、痛苦、恐惧、愤怒等,细细地咀嚼,与今天的我的优劣联系起来,在奔腾的思绪中不断淘洗。我希望淘洗出育儿科学的碎金,赠给普天下的父母和子女;更希望父母们都来淘金,献给孩子和整个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