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教学模式要求家长和教师有很高的外语素养,能自由地使用外语,熟练地表达语义、思想和感情。这样教孩子学外语就能如教母语一样,自由自在,不露痕迹,做到生活中教,游戏中学,“对牛弹琴”,长期濡染,随时随地给孩子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刺激,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领悟、记忆和运用;而且孩子还根本不知道他学的哪种语言是母语,哪种语言是外语。
几种不同语言的学习可以同时平行地使用全情境教学法,互不翻译,互不打扰,让孩子一开始就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思维。这是世界上最简便的外语教学法。本教学法的要点是:
1. 家长或教师应分工明确,某一位专门对孩子说某种语言,另一位则说另一种语言,相对稳定,坚持不懈,直到孩子能熟练运用不同的语言与不同的家长、教师自由交往。
2. 操不同语言的教育者,每天都必须接触孩子,多与他谈话、玩耍。要做到看见什么就说什么,做着什么就讲什么。讲话要口齿清楚,富于表情。
3. 常常面对面地鼓励孩子发音,给他示范,教孩子从发音开始,到说单词句、“电报句”、简单完整句、完整复句和修饰优美而得体的句子。
4. 不论教何种语言都离不开丰富孩子的生活感受,因此说话必须结合观察实物、图画和情境,同时带孩子动手做事、进行游戏、外出旅游……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孩子才能深刻领悟词句,熟记语音,并激发起自由、强烈的表达欲,兴高采烈地说个没完。
5. 在各种语言的教学过程中,都要教孩子唱儿歌、猜谜语、讲故事、演短剧等,只要孩子喜欢听,喜欢说,喜欢模仿,数年就能学好多种语言。结合音乐、生活学唱外语歌曲,对于学习外语尤其有效,正如特丽·怀勒所说:“音乐是通向记忆系统的世纪高速公路。”
6. 任何一种语言都可口语(听觉语言)和书面语(视觉语言)同步发展,因此要做识词卡片,布置不同的视觉语言环境。例如一面墙上挂汉语词句,另一面墙上挂英语词句;也可在同一物体上挂不同语言的同一单词或句子,如幼儿园的大树杆上挂“这是一棵树”和“It’s a tree”。
7. 不论何种语言的教育,都重在激发孩子听、说、读、写(一般4岁以后学写)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兴趣和习惯比词汇量更重要,千万不要片面追求数量、进度和指标。
全情境教学法不仅适用于新生儿,就是孩子两三岁以后,一种语言已大占优势了,仍然可以用这种方法学另一种语言,只要教育者有良好的语言素质即可。
例如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位外籍法语教师卡丽特·苏珊女士,收养了一个3岁半的中国女孩苏小月。洋妈妈用全情境教学法教小月法语,只花了半年时间,孩子就能听懂地道的日常法语,也会用法语进行简单的表达、交流。这就是孩子在生活情境中发展语言创造的奇迹。
这位洋妈妈说,她教孩子法语,不容许自己用汉语翻译,只许孩子在生活中领悟、模仿。当小月听不懂时,洋妈妈就展示实物,或用表情、手势演示给她看,使孩子直接从生活中接收语言信息,稍久便能听懂、记熟,慢慢就会说了。
生活需要确实是语言的老师,例如小月最初会说的法语单词就是“糖”“牛奶”“苹果”之类的,苏珊女士称之为“功能式教学法”。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生活感受和生活情趣,所以洋妈妈常与孩子做法语游戏,如唱唱跳跳,外出参观,看画册,看录像带,讲故事……那些生动有趣的卡通人物自然而然把小月引入法语思维的世界,常常逗得母女俩格格直笑。
学任何语言,如果不让孩子在情趣中领悟和记忆,不让孩子根本忘了自己是在学外语的话,那么注定是要失败的。苏珊女士把孩子逗得无拘无束、天真快乐,连孩子说错话时,洋妈妈也不正面批评“不是这样说,应当那样说”,而是在孩子不知不觉中通过示范纠正她,以保护孩子学外语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