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有滋有味过春节(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1日 08:47 《幼儿》 

有滋有味过春节(图)

  春节里最热闹的地方是哪儿?当然是庙会了。庙会里最热闹的地方是哪儿?当然是各种小吃摊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作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小吃虽言其小,但它却以味道浓厚、质地纯正,使人们难以忘怀。

  北京的风味小吃,不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而且售法多样,富有特色。看看庙会上孩子们那一双双被小吃吸引住的眼睛,你就能感受到小吃的魅力有多强!

  炒肝

  说起炒肝,熟悉的人一定会想起天兴居,而最早的炒肝是由清末前门外鲜鱼口会仙居的白水杂碎改进而成的。白水杂碎以切成段的猪肠、肝、心、肺加调料用白汤煮就,由于日久不受欢迎,店主便将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其实“炒肝”并不炒,只不过是烩肥肠,以淀粉勾芡,里边配上一点下水,最后撒上一些砸好的蒜泥,便成了一道独树一帜的小吃了。由于会仙居的炒肝不勾芡,所以就有了“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后语。当年的会仙居名噪京华,梨园界人士都是熟客。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忽然也想品尝炒肝的味道,可经她这一尝,炒肝虽博得了赞赏,但她却言明去掉心、肺也许更好。自那以后,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后语──北京的炒肝,缺心少肺。

  灌肠

  灌肠虽然名字里有“肠”但却不是肠,而是用团粉和红曲做成的像腊肠样的东西,吃时切成薄片,放在平底锅里用猪油煎焦,然后加蒜汁盐水食用。北京最早的灌肠铺是地安门外后门桥头的福兴居,清光绪年间开业,掌柜的姓普,人称“灌肠普”。据说有一年慈禧太后在地安门火神庙进香后,曾到铺里品尝,并大加赞赏,由此,福兴居的灌肠成为了定期供奉朝廷的贡品。老北京卖灌肠的摊主总爱用一把大铁铲敲着大铁铛的缘子“当当”作响,引得大人、孩子围上购买,过过馋瘾。另外,吃灌肠有个讲究,就是一定要用小竹签一片片扎着吃,如果哪位用筷子那就没有情趣了。

  烧麦

  烧麦是以面做皮,以肉为馅,顶上捏出十八个褶,就像朵麦梢上绽开的花,所以称为烧麦。都一处的烧麦最为有名,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沾了乾隆皇帝的光。相传一个除夕夜,一身便装的乾隆光顾了前门外大街一个极普通的无名小酒铺,看着周围的环境感慨地说:年关当头,还没关店门的酒店,可着京城只有你们一处了吧,就叫“都一处”吧!回宫后派太监给酒店送了一块写着“都一处”的虎头牌匾。于是这段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流传至今,也使得中外宾客慕名前往都一处品尝烧麦。

  茶汤

  茶汤究竟是哪个朝代的发明,已经无从可考了,作为明代皇家茶点的茶汤,兴盛于明、清两朝,后来被民间仿效。清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的词句。茶汤的主料是糜子面,配以山楂条、青红丝、葡萄干、核桃仁等果料,因有八种之多,故称“八宝茶汤”。而天桥“茶汤李”的茶汤最为好吃。

  说到茶汤,就要提一下沏茶汤的铜嘴大茶壶。在卖茶汤的桌子上,必会放着把招牌似的大铜壶,只见卖茶汤的师傅两脚分开、双臂摆平,一手拿碗,一手搬壶倒开水。碗口距壶嘴足有一二尺远,那冒着热气的开水由壶嘴喷射而出,不偏不倚正好“砸”在碗中,而且点滴不漏,动作准确优美。

  豆汁

  记得郭德纲的相声里说过,要想验证一个人是否是老北京,给他灌一碗豆汁就知道了——喝完后嫌难喝的,肯定不是;而喝完后一抹嘴问有没有焦圈、咸菜的就必是无疑了。可见老北京人对豆汁的偏爱。

  据《燕京风俗录》记载,豆汁最早为辽国民间食品,而豆汁入宫,始自清代的乾隆年间。相传慈禧在幼年时,常以豆汁代替蔬菜,后来它便成为了清宫御膳的一种饮料。

  豆汁用绿豆粉或团粉的粉浆发酵而成。正因为是经发酵而成的,有股特殊的酸味,所以初次喝的人往往接受不了,而爱喝豆汁的人把它当成是一种享受,在喝豆汁时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还要就着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吃。如今在护国寺大街的护国寺小吃店和崇文门

瓷器口的锦馨豆汁店都有人专门去喝豆汁。

  面茶

  面茶是地道的清真小吃,用糜子面熬成稠粥,盛到碗里后,再浇上一层芝麻酱,撒上芝麻花椒盐,稠浓香滑,美味可口。喝面茶的方式很独特,不用勺子、筷子,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一直喝到底儿。

  爱窝窝

  爱窝窝历史悠久,是北京传统的清真风味小吃。据说清朝有位皇帝爱吃一种江米团中包有白糖、芝麻、山楂、桃仁等做成馅的窝窝,每次他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爱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而百姓又不能说“御”字,所以“御爱窝窝”就变成了“爱窝窝”。

  豌豆黄

  由于慈禧的偏爱,豌豆黄成为了地道的宫廷小吃。豌豆黄颜色浅黄,细腻凉甜,入口即化,在各个清真小吃店里都能尝到,而要品尝宫廷口味,那还是要去颐和园的听鹂馆饭庄和北海的仿膳饭庄。

  爆肚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多为回族同胞经营,像爆肚石、爆肚王、爆肚张、爆肚杨、爆肚冯、爆肚满。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说法,很讲究在立秋的时候吃爆肚。爆肚的选料以牛、羊肚为主料,按肚子的不同部位选料加工,分成羊肚的肚仁、散丹、肚领、蘑菇头、肚丝、肚板、食信、蘑菇、葫芦;牛肚的肚仁、厚头、百叶、百叶尖。爆肚除了选料,最讲究“爆”的时间要恰到好处,爆肚又脆又鲜,吃爆肚时要是喝二两酒,再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简直是种享受。

  褡裢火烧

  褡裢火烧是一种面皮内装肉馅,折成长条形的油煎食品,色泽金黄,焦香四溢。之所以被称为褡裢火烧,是因其制作成形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吃褡裢火烧时要配用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鲜香酸辣,余味无穷。而“瑞宾楼”饭庄的褡裢火烧最为著名。

  小窝头

  小窝头是清代宫廷御膳小吃,用细玉米面、黄豆粉、白糖为原料制成,形似宝塔。传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太后在仓惶出逃的路上饿了,在饥不择食时吃了窝头,觉得十分好吃。回到北京后,仍念念不忘,让御膳房给她蒸窝头。于是这种形状极小、一口能吃一个的小窝头便诞生了。如今在仿膳饭庄内就可以吃到这种小窝头。

  冰糖葫芦

  晶莹透亮的冰糖葫芦是北京独有的春节街头应时小吃。相传冰糖葫芦源于隋未,盛行于明清,冰糖葫芦其实与‘葫芦’毫无关系,而是一串用竹签穿成裹满冰糖的果子。冰糖葫芦种类更多,除用山里红外还有用荸荠、整段山药、整核桃仁、

苹果、梨、橘子等鲜果制作的。红彤彤的山里红按大小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在出售时会把一支支冰糖葫芦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像一颗结满硕果的小树,煞是诱人。

  美味小吃配以掌故和逸闻趣事,怎么样?这样的春节是不是特别的“有滋有味”啊!



    关键字:认知  教育  误区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8,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