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父母就肩负起新的使命——究竟应该如何来培养孩子?什么才是正确的学能发展方式?
日前,应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和惠氏公司的邀请,美国儿童学能专家梅尔·列文教授来到中国,与国内顶尖专家们一起“会诊”中国婴幼儿培养中的普遍问题。
梅尔·列文教授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目前是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小儿科教授,兼发展与学习研究中心主任,他的著作——《破茧而出》被列入“2002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该书受到父母和教育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别的孩子都会了,我的宝宝怎么可以不会呢?
典型案例:楠楠3岁,父母发现很多小朋友已经可以讲连贯的话语了,而楠楠还只会说“灯”等几个很简单的词。于是只要一有时间,爸妈就会“逼”着楠楠学习讲话,很担心他落后于其他小孩。
梅尔·列文: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孩子的学能发展水平同样有差别。学能水平是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高级思维和社交等八个系统组成。有些孩子在空间排序系统上较有优势,而语言系统可能会一般,或者表现较差;有些孩子则恰恰相反。很少有孩子可以面面俱到,同时在八个系统上表现得卓而不凡。这也注定,孩子本来就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在学能发展上各有优势和劣势。
但是受社会心理影响,很多中国父母喜欢用比较的心态来判断孩子的表现是否理想。“邻居孩子3岁会背唐诗,我们的孩子也要会”、“同事的孩子5岁就会弹完整的曲子,我们的孩子也该做到。”很多家长都会在孩子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把其他孩子的“优势一面”作为衡量尺度。
孩子出门就不说话是不是有社交障碍?
典型案例:有位家长很焦虑,因为她家的小孩在家里非常活跃、能说会道,但是一出门孩子就变得不爱说话,在小区里也不和别的孩子说话。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在社交方面出了问题?这是不是他的劣势呢?
梅尔·列文:这是一个社会认知的问题,我认为这个孩子恐怕是因为缺乏实践的机会。从客观上说,3岁以前的孩子因为语言的功能还没有完善起来,所以他跟同伴的交流、到外面与别人的交流恐怕都受到一些影响,因此他不太会和外界交流。但3岁以后就应该发展社交认知行为,如果家长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机会,多鼓励他、多给他实践的机会,慢慢地他就会适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