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人:
妈妈:晏红
儿子:余鹏
儿子5岁4个月的时候,我和丈夫给儿子买了一架钢琴。我们达成一致意见——儿子弹琴不考级。
第一部 快乐入门前奏曲
第一件事情便是培养儿子对弹琴的兴趣,这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在技艺不断提高的同时,维护他对弹琴的浓厚兴趣和对音乐的好奇心,让弹奏乐器和欣赏音乐成为他一生的一个高雅乐趣和人生修养的一部分。
儿子在学琴之前学了画画,他对画画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优越感,他说:“妈妈,我觉得学画画比学琴牛!学画画可以当画家!”我说:“不是。学钢琴可以当钢琴家,而且当钢琴家比当画家还牛!你看,‘画家’才两个字,而‘钢琴家’是三个字,如果你很小的时候就当‘钢琴王子’,比当钢琴家还牛,因为‘钢琴王子’是几个字?四个字呢!”他很赞同地点点头,我的这个“理论”竟然被他接受了!
第二部 快乐学习进行曲
比起学画画,学琴要困难一些,这需要家长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使孩子维持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多种非智力因素。
★利用猜谜帮孩子复习学过的曲目。儿子的钢琴教材是约翰·汤普森的《简易钢琴教程》,刚入门的时候我和孩子一起当学生,做他的“陪弹生”。一味地让孩子复习学过的曲目,他会觉得很单调,于是我就与孩子玩猜迷游戏。儿子弹一遍曲子让我猜曲名,或者我弹曲子让儿子猜曲名,谁弹错了得重来,谁猜错了得弹一遍,儿子很愿意这样配合我的要求进行复习。后来,儿子学的曲子越来越长,技法越来越复杂,这种办法就不灵了,可他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 讲童话故事。有时一个曲子弹了许多遍还是弹错,儿子不想弹了。我就给儿子编童话故事:“余鹏弹琴的时候,有一些坏蛋专门出来捣乱,比如‘困难’,它发现余鹏不想弹了,就说‘太好了,余鹏不想弹了,我可以找我的一些朋友在余鹏的脑子里玩了。’它的朋友是谁呢?是‘遗忘’和‘麻烦’。它们一起捣乱,让余鹏学会的东西一点一点地忘记,让他觉得弹琴变得越来越难。于是,‘牢记’、‘容易’、‘简单’都伤心地从余鹏的脑子里走了。”这个故事让他记忆深刻,有时候他不想弹了,就自己念叨这个故事。我想在这个游戏中,儿子学得的不仅是钢琴,还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坚持不懈的毅力。
★ 把曲目编成故事。我把他学过的曲目编成故事:《从前》,有一个《溜冰的女孩》名叫《玛丽》,《玛丽有只小羔羊》,她带羊去看《动物展览会》,动物展览会在《中国大戏院》举行,到那里必须先《登山》,《上山坡》后再《划小船》。玛丽《走,走,走》,《在堤岸上》碰见了《班卓琴手》,她带着只会《跳舞的袋鼠》,原来她也是来参加动物展览会的。玛丽高兴地说:“《你好吗?》你怎么来的?”她说:“先是一个《伞兵》帮我下飞机,后来又《乘黄包车》来的。”她们一起跳着《步态舞》来到了中国大戏院……
孩子很喜欢听这种故事,我们看着目录随机就编故事,儿子有时也插上两句,或者干脆自己编。这种办法一方面提高了孩子弹琴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他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部 快乐主题我谱写
很多父母为孩子学琴花了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认为孩子有了一技之长,长大了至少多了一个谋生手段,至于“维持兴趣”和“激发灵感”是他们很少考虑的。我则认为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和做法是不足取的。因为一个指法不到位,就严厉指责孩子“你怎么那么笨”等,使孩子因此而丧失兴趣或信心是很不值得的。
弹琴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心智活动,尤其是在注意力的分配上:既要读谱,又要看谱,还要搞准指法,有时还要纠正已经形成的错误,一双眼睛、一个脑袋同时要干这么多事情,也确实够难为小孩子的了,而这一复杂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我愿意耐心地等待这个过程。而考级势必要求孩子一个曲目弹很多遍,为一个指法而练很多遍,这样反复做同一件事情是很单调的。也就是这个原因,很多孩子一开始很喜欢弹琴,后来就厌恶了,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不是性情的陶冶和愉快的情绪,而是由家长唠叨和责骂而引起的焦虑、烦躁、单调、无奈甚至失望和厌恶。
由于没有考级压力和家长逼迫,儿子对弹琴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我常常让他听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他被那优美的旋律所感染,想自己弹弹试试,我们就鼓励他自己尝试。现在他完全自学自弹了几首理查德-克莱德曼创作改编的钢琴曲,这些曲子不用我敦促,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艺名——“余查德”,在他心里似乎真的觉得当钢琴王子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