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与孩子对着干不是挫折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 17:42  中国成长网 

  有的父母对孩子说“不会玩就别玩”,这是孩子交往挫折中最可怕的挫折,一定会影响孩子终身的社交能力。

  与孩子对着干不是挫折教育

  吃午餐的时候,桑桑好象对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菜一点也不感兴趣,他仍专心致志地在画他的画。“你们不是答应带我去吃肯德鸡吗?说话不算数。”“快来吃午饭,下午带你去。”“你烧的饭有什么好吃,我要吃肯德鸡。”“你这孩子越来越不像话,以前我们小时候饭都没得吃,哪里有这么好的吃。”“嘿,老是以前以前,现在是现在,人家都吃麦当劳肯德鸡。”“真不知天高地厚,把你送到阿富汗就知道妈妈烧的饭好吃。那里的孩子什么都没得吃,许多孩子都饿死了。”“你愿意去你去,我才不干!”“你还顶嘴,中饭不吃,就别想吃肯德鸡。”“谁稀罕!”“平时给你吃的太好了,今天不好好饿饿你,你就不知道老娘烧的饭香!”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一般条件都较优越,过分优越的环境不仅没有把孩子培养成好苗子,反而使孩子养尊处优很难面对困境,其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比较差。专家呼吁现在的孩子要从幼儿开始就要对其进行挫折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孩子健康发展。

  一些自认为懂得挫折教育的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批评、罚站、不给吃饭,与孩子对着干,让孩子服输等。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耐挫力差是因为家庭溺爱造成的,所以只要让他们吃点苦就能解决问题。象桑桑的妈妈所认为的那样,孩子不吃饭只要饿他一顿就能让孩子乖乖地吃饭。问题不是那样简单,现在的孩子摸透了家长的心,只要自己不吃饭,即使妈妈不管,爸爸会心疼;有时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齐上阵。所以这种强行措施不仅很难生效,往往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教育:使孩子有勇气敢于面对困难,有机智应付困境和有能力解决难题。挫折教育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教育,决不是苛刻的批评,大声的漫骂和严厉的责打或者与孩子对着干。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要激励孩子的自信心,让他自己对做的事情有坚定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的事自己做。象自己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小房间等等,孩子能够力所能及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我宝宝的房间整理得多漂亮!”妈妈这句话激励孩子会把自己的事做得更好。别小看这些零碎的小事,就是在孩子的亲自动手中学会了自理,增强了自信心。但有些父母,凡事亲自过问,一切包办,结果孩子自理能力差,自信心软弱。

  2、 要锻炼孩子的顽强毅力,使他敢于面对困难。一提到要磨练孩子的意志,有的家长就认为要带孩子搏击大海,勇攀高峰。有条件当然可以这么做。其实足不出户同样可以训练孩子的吃苦精神。比如说,幼儿刚学走路时,他的父母可以引导他跨步,并向前挪动,即使摔倒了,父母把他扶起来继续走,通过反复训练,孩子很快就能自己行走。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的毅力比较坚强。孩子看到大人一紧张,他也不敢再迈步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意志薄弱,遇到困难,一筹莫展。

  3、 要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克服孩子害羞胆怯的心理。父母要有意识地领孩子到公共场所与其他孩子一起游玩。开始交往时,孩子会感到不好意思,怕与别的孩子接触,大人要鼓励孩子参与其中,开始最好能找到熟人的孩子,或者大人与另一父母攀谈起来,让孩子心里知道孩子们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朋友关系,从而减轻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当孩子不懂玩伴的游戏规则而发生交往困难时,父母要及时帮助。但有的父母对孩子说“不会玩就别玩”,这是孩子交往挫折中最可怕的挫折,一定会影响孩子终身的社交能力。

  4、 要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无论什么处境都能生存。海湾战争之前的伊拉克是个非常富裕的国家,没有谁要为吃喝忧愁。但战争之后的经济制裁,不知有多少人饿死病死,儿童更首当其冲。所以父母有责任训练孩子的生存适应能力。孩子吃饭挑食是通病,究其根源,都是父母宠坏的。五花八门的补食早吃坏了孩子的胃,然后还埋怨孩子不吃饭,不吃蔬菜。一方面父母可以讲故事(小动物的故事更好)来开导孩子吃东西不能挑食,另一方面还可以领孩子到山村去体会那里孩子的生活。或者带孩子到野外郊游,尽量带一些普通食物,在饿了的时候,孩子也会忍着嘴吃。使孩子懂得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般食物也可以充饥而让人生存下来。训练有素的孩子比只知道享受的孩子的适应能力强,长大之后,遇到同样困难时,一个会成为英雄,另一个可能会跳楼自杀。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挫折  误区  措施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