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常常会学着卡通片里的英雄,对“坏蛋”上演“全武行”。妈妈很担心,生怕这样下去会导致孩子的暴力行为。那妈妈的担心是不是多余了?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孩子这类观察学习的攻击行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这些实验对孩子学会攻击行为(如:打人)做出了解释。
经典实验重现
第一个实验, 研究者把所有参与实验的孩子分成四组,让第一组孩子看真人打充气娃娃,那个人嘴里还骂道“把它打倒!”“揍它鼻子!” 让第二组孩子观看电影里的人打充气娃娃,演员也是大声叫嚷着“把它打倒!” 让第三组孩子看图片,图片上画着有人在打充气娃娃; 第四组孩子什么也没看。然后,研究者让四组孩子分别单独地与充气娃娃留在一个房间里。结果,第一、二、三组孩子出现打充气娃娃的攻击行为比第四组孩子的多出两倍。 实验说明:第一、二、三组孩子都看到过攻击行为,虽然没有亲自体验,但仍然学会了这种行为。
研究人员针对第一个实验,又稍做了调整,进行了第二个实验。研究者把所有参与实验的孩子分成三组。让这些孩子一个个地观看一个男人坐在充气娃娃身上并拳击娃娃的电影。 第一组孩子看到电影里的男人,在拳击娃娃后得到了表扬和奖励(巧克力、汽水等); 第二组孩子看到男人的攻击行为受到指责,被斥为“暴徒”,并且灰溜溜地逃走了; 第三组孩子看到的电影结果是,那个拳击娃娃的男人既没得到奖赏,也没受到惩罚。然后,所有孩子单独地呆在实验室里。室内有充气娃娃和其他玩具。结果,第一和第三组孩子都模仿了男人,攻击充气娃娃。第二组孩子没有打娃娃。这说明孩子看到其他人的行为受到了惩罚,一般就不会做这种行为了。
观察学习的涵义
这两个实验的结果说明孩子的各种行为是从模仿别人而来,我们把称之为观察学习。具体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学会新的行为。这种学习不需要孩子亲自体验或做出任何反应,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孩子就能完成学习。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因为模仿只是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则是通过观察从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构中获取信息。
观察学习的过程
孩子进行观察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它有四个过程:注意→保持→模仿→强化。
注意过程——孩子选择自己要学习的对象,并对行为示范者进行注意和观察。有时,孩子对学习对象的注意并非是有意识的。
保持过程——孩子把观察到的行为以符号的形式保持在头脑之中。
运动复现过程——类似于模仿过程。孩子用行为表现出观察到的示范动作,主要是模仿。但是,成人的很多行为孩子无法表现出来。
强化引起动机过程——孩子是否能真正表现出观察学习到的行为,取决于该行为有否被强化。孩子可能因为受到表扬,也可能因为别人受到奖励,或者是孩子对自我的要求,产生了表现动机。于是他完全表现出观察学习到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