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十道数学题只做对了一道的女儿,周弘没有指责,也没有叹息。相反,周弘却惊呼:“你太了不起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然都会做!”
而卡尔•威特却从来也不放过孩子的缺点和失误,对孩子的出色表现他总是很保守地予以肯定,更极力避免客人当着孩子的面对孩子加以称赞。
为什么同样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周弘和卡尔•威特这两位家长身上会出现如此明显甚至是有些对立的差异?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呢?
我们需要向成功的经验学习,但也要知道,别人的经验也可能把我们蒙蔽。我们必须对于自己学习的对象进行充分分析,要看到经验产生和适用的条件是什么,也要清楚,客观条件的不同必然导致教育策略和方法的不同。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周弘对女儿采取的是“赏识”教育。无可否认,赏识教育的兴起和流行,是教育界的一个进步,它让人们更重视鼓励与赞扬的作用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周弘的女儿是一个残疾儿童,而周弘那种夸张的称赞,对微小的进步所表现出的巨大惊喜,都是针对一个内心极为脆弱的残疾女童而言的,这是正确的。而如果教育对象是普通的儿童,家长就不需要表现出这么激烈和夸张的赏识,那样会使孩子很难受。因为谁也不想受到夸张式的称赞,一旦称赞本身被认为与事实不符,称赞就不再是称赞,而成了哄骗。在我的家庭教育咨询中,就有不止一个父母对我说过这样的情况———“当我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时,孩子却对我说:‘别跟我来这个!’”
而卡尔•威特的情况则与之相反。虽然小威特降生时也被人们看成是弱智儿童,但是经过老威特的精心教育,几年后他已经变成了名震一方的“神童”。大家对小威特的赞誉已经够多的了,假如老威特再不严格要求小威特的话,那么小威特就会很容易变得轻狂骄傲。
应该说,无论是周弘的家庭还是卡尔•威特的家庭,都不是普通的家庭,所以他们采取的教育方式也都不寻常。我们的孩子并非残疾,也不是天才,所以我们既不需要夸张的赞扬,也不应该求全责备。我们要靠赏识来唤起孩子的信心,也要靠严格的要求来使我们的孩子不断进步。究竟应该如何做,需要视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此外,家长们在借鉴成功教育经验时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通病,就是只重视显性教育而忽视隐性教育。家庭中的显性教育是指家长直接影响子女身心发展的方面,比如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隐性教育则是指家长素质和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家长的个人修养、文化素质、家庭的生活方式、家庭的经济政治地位、人际关系等。事实上,隐性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潜在资源,很多时候,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比显性教育更为重要的作用。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许多家长都很羡慕刘亦婷的父母对她的成功教育,然而,除了羡慕和认同感外,家长们得到的东西并不是很多。《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虽然讲了不少事例和经验,但是对于刘亦婷成功的背景和基本的成功要素却没有充分阐述。比如,刘亦婷的外祖父是大学教授,外祖母是幼儿园园长,父亲也是高级知识分子等等。这些家庭背景都为刘亦婷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怎么能只看到刘亦婷的成功,而忽略这些背景呢?
再比如上边说到的卡尔•威特的教育。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卡尔•威特本人是博士和牧师,知识渊博,善于说教是他的特点,而这些都是普通家长所不具备的。同样不可忽视的是,180年前的德国和今天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国有着十分巨大的差异,我们在学习他的教育经验时,也都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
成功无法复制,因为任何成功都是在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下产生的,成功和成功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我们在理解教育原理和接受别人经验的过程中,必须既要知道究竟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又要知道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大多数家长在借鉴别人经验的时候,并没有理解分析别人的经验,并不知道别人的成功是如何取得的,所以他们也不能真正地从别人成功的经验中受益。相反,片面、僵化的效仿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情况也会因此而变得更糟糕。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