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我们要帮助孩子养成或者纠正一个习惯,也必须有一个强化和递进的过程。许多家长朋友抱怨“说了多少遍,他就是不听”、“犯过多少次错,他就是改不了”,其实这都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帮助孩子强化习惯的程度还不够,量变没有形成质变。
关于习惯养成和纠正的强化,教育界有两个有价值的经验:第一个经验叫做“循序渐进”,第二个经验是关于习惯形成周期的,叫“重在前三天,成功一个月”。
循序渐进就是把目标分为几个阶段,按照由易到难的次序进行阶段性推进。比如,北京有一个读五年级的孩子,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写作业拖拖拉拉,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特别短,没写几分钟就起来东走西走,每小时至少离开座位五六次。孩子的母亲来向我咨询,我跟她讲,孩子已经形成这种行为习惯了,要求他立即改掉是不现实的,要有循序渐进的准备。然后,我和她一起制定了一个阶段式推进的方案。即:
第一阶段:如果孩子写作业时,每小时的离座次数能减到三次之内,就允许他看电视,周末还带他去玩,否则就禁止他看6点钟的动画片(6点钟看动画片是孩子每天的“必修项目”)。结果,孩子在第一个星期有三天达到了要求,三星期之后就可以完全做到。
第二阶段:在上面的基础上,再把标准提高到每小时离座不超过两次、一次。三个月后,孩子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的顽习。
经过多次的教育实践,教育界发现,要养成一个习惯,前三天是人们和旧习惯作斗争的过程,属于“扭转期”或者说“发动期”。在这个阶段人们要格外努力,前三天打好基础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接下来是习惯养成的“保持期”,因为前三天是人们下定决心改正后最热情的阶段,在过后的这个阶段就容易出现反复或中断,所以我们绝不能放松。经过这两个阶段,人们就能养成或者纠正一个习惯。
懂得了习惯养成的规律,家庭教育自然就有章可循。然而,真正要让孩子形成或改变一个习惯,还需要有足够的意志和恒心,许多家长半途而废,实在令人惋惜。
后果教育法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会通过行为的后果来确认和修改自己的行为。在儿童的习惯培养上,后果教育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俗话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当人们对于某件事情的后果心有余悸的时候,就会自动改正自己的行为。
我曾经是一个粗心的人,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我有过一次难忘的经历。
那个时候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回家开完门之后,就随手把钥匙放在电脑桌上。
有一次,我写作的时候发现香烟没有了,就下楼去买烟。等到买烟回来,我才突然想起来钥匙还在电脑桌上。怎么办?这个“必然的意外”,让我一下子陷入了窘境。后来,我只好拨打110开锁热线求助。接通后,工作人员告诉我,夜间上门开锁收费100元。因为路途远,大约要60分钟后到。我一听心里好沮丧,那个时候我的收入还不高,100元白白浪费在这样一件事情上,我好不心疼。更尴尬的是,当时正值寒冬腊月,这段时间怎么熬?而且最要命的是我正在赶一篇稿子,跟人家编辑说好了明天交稿的。在寒冷、尴尬、沮丧的包围中,我度过了毕生难忘的60分钟。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因为那次经历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
《孟迁自传》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在家庭教育中,有时候,让事实给孩子一个教训,会立竿见影地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一位家长朋友向我诉苦,说她的孩子读小学四年级,有赖床的坏习惯。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好难,叫好几遍都不起,孩子还不耐烦地说她讨厌。她问我有什么办法,我告诉她,给孩子买一个闹钟,以后再也不去叫孩子起床,让孩子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位家长回去就按我的话做了。第一天孩子根本没当回事,因为他已经习惯妈妈叫他起床了。可是没想到妈妈真的没叫他,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已经8点了,妈妈早就上班走了,他慌慌张张赶到学校,因为迟到而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孩子下午放学回来,一进门就埋怨妈妈不叫他。妈妈却告诉他,以后再也不会叫他起床了。孩子一看不能指望妈妈了,于是只能自己用闹钟定时。结果,第二天他还是迟到了,因为他被闹醒之后又睡着了。当天孩子又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而这个孩子又很好面子,所以受到老师批评后心里很难受。第三天早上,闹钟一响,他“噌”的一下就坐起来了,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很多小学生身上都有这样的问题,对于父母或者老师的要求敷衍了事、言行不一。有一个家长要求孩子每天做完作业之后检查一遍,孩子每次都说“检查过了,没有错误”,可是事实上作业却总是错误百出。问孩子怎么回事,孩子就说这次是不小心,下次注意。这位家长抱怨说,自己批评过孩子多少次了,就是没效果。我建议他也采用后果教育法来试一试。
这位家长回家后,就开始设计教育计划。第二天晚上,孩子草草地做完数学作业后,就兴致勃勃地跑到客厅看电视。父亲问他作业检查了没有,孩子说:检查完了,就在书桌上,不信你去看。父亲找来孩子的作业一看,发现和以往一样,错误都不止一处。可是这次父亲没说话。孩子很纳闷,平时爸爸每次都要批评他的,为什么这次却没发作呢?
到了周末,孩子拉着父亲去动物园。父亲问:谁说要去动物园了?孩子提醒他是上个星期天他说的。父亲却说:说过的就算数吗?孩子回答:当然,说话怎么能不算数呢?父亲说:那你为什么说好检查作业,却不去做呢?孩子愣在那里,没话说了。父亲说了一句:你对自己的话都不负责任,我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任?说完就走了。这以后,孩子做作业敷衍了事、言行不一的现象就少多了。
后果教育法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但也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问题,因为有些后果的代价是我们承受不起的。我们要灵活地运用它。除了后果教育法之外,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消除坏习惯的教育方法还有很多。家长朋友应该在理解习惯养成原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方法加以灵活地运用。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