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当孩子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时,我们才开始重视孩子的习惯问题。这时候,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些不良的习惯,还需要关注的是这些习惯背后的“潜台词”。因为你只有读懂了这些“潜台词”,才能找到改变这些坏习惯的钥匙。
厌学:
一个不爱学习、逃学、厌学的孩子,他内心可能会有这样一些话想对你表达:
老师,我觉得我学习起来有困难(觉得学习很困难,找不到方法,不知道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很想进步,却总是没有效果)
妈妈,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目标;不知道学习的意义,也不了解人生的意义)
妈妈,我实在不喜欢学习,我从来没有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在所有的学习过程中,他都没有快乐,或许还有一些痛苦的经历)
逆反
一个不愿意和别人沟通或者拒绝和家长进行交流的孩子,他的内心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些话想对你说:
妈妈,我从来没有感到你对我的爱,也从来没有感觉到你接受过我。(亲子关系中缺少被爱、被关心的感觉,不被接纳的感受)
老师,我说了也是白说,所以干脆就不说了,反正在你眼里,我就不是一个好的学生。(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的感受)
爸爸,你的心里只有你的事业,还有你的麻将或者香烟、报纸,你有什么权利来管我?(在孩子心里,父亲没有树立威信,也没有建立信任感,)
撒谎
一个喜欢撒谎、欺骗别人的孩子,他的内心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些话隐藏在后面:
妈妈,如果我生病了可以让你多爱一点,那我就假装生病吧。如果我犯了错可以让你给我一点时间,那我就犯错吧。(很多时候,当孩子犯错或者故意捣乱的时候,才能引起家长更多的关注。曾经有个孩子用故意犯错来换取母亲跟他的肉体接触,他变得很享受挨打的滋味)
如果不骗你,你会给我那么多钱吗?如果不撒谎,能够让那么多的朋友跟着我吗?(想要为自己争取某种权利和利益)
爸爸,如果你答应不打我,我就保证说真话。如果我需要为此遭一顿打,那我可没有这么傻。(逃避惩罚,也逃避痛苦)
老师,反正我说真话也没有用,大家都已经不再相信我了。(放弃总是比争取要容易的多,所以孩子更容易选择自暴自弃)
攻击性行为
一个经常对同伴或者比他弱小的人拳脚相向的孩子,他的内心多半有这样一些情绪需要发泄:
你看,那些电影电视里最厉害的人不是都靠拳头打出来的吗?(模仿是最简单轻松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暴力的模仿对象)
如果我不打他,怎么抢得回那支漂亮的钢笔呢?我可不是一个可以让人随便欺负的人。(在权利和利益面前,示弱有时候就意味着失去)
我的力气就是比你大,你就打你了,你能拿我怎么样?谁得罪了我就没有好日子过(显示内心强烈的优越感和战胜欲)
我爸爸就是这样对付我的,我不听话的时候他就是这么揍我的。(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也是棍棒下面出逆子的典型)
网络成瘾
一个迷恋网络世界尤其是网络游戏的孩子,或许他的内心世界已经成为这样一片痛苦的荒漠:
除了上网,我还可以做什么呢?(孤独、寂寞、无聊、没有人生目标是很多网虫共同的内心感受)
一想到这些讨厌的功课,还有爸爸妈妈那些讨厌的唠叨,我就心烦,只有玩网络游戏才是我最快乐的时光。(逃避痛苦,寻求快乐,再次得到验证)
我也知道沉迷在网络游戏中是浪费时间,可是我就是戒不掉!(进去容易出来难,这是很多网迷的经验之谈)
花钱如流水
一个花钱如流水,不懂得节约的孩子,可能内心对金钱有很多的“误解”:
我爸爸妈妈很有钱,所以我可以大把地花钱。(家庭环境和消费习惯让孩子从小对节约两个字就没有任何的概念)
有钱人可以掼派头,电影里那些有钱人都是这样做的,而且可以让很多人跟随着自己,称自己为老大。(文艺作品对人的影响,一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曾经见过一例强迫症的求助者,他的强迫行为居然起源于看了一部电影,电影中的蒋介石有个扳手指关节的动作,让这位求助者从模仿发展到每天都要重复的强迫性动作,这个强迫动作跟了他整整20年。)
我爸爸妈妈从来没有教我怎么挣钱,也从来没有教我怎么花钱,干吗要说钱?多俗气的一个话题啊。(中国人是比较不善于谈钱的,所以理财教育,往往是家庭教育中的空白。孩子长大了,要么对钱一点概念都没有,要么就是太有概念,眼里突然只剩下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