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读宝宝真实的谎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0日 08:27  《妈妈宝宝》 

  宝宝是故意说谎吗?

  小班一个宝宝叫俊俊,周五被妈妈接回家以后,他举着自己的右手食指说:“妈妈,手疼。”妈妈问:“你碰到哪里了?”“没有,饭烫的。”妈妈一听是饭烫的,心里就对幼儿园有意见了。“那你在幼儿园疼吗?”宝宝说:“疼。”既然孩子在幼儿园被烫着了,刚才老师为什么不说一声呢?偶尔出点差错,做家长的也不会过分追究老师的责任,但是这样故意掩盖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对孩子也太不负责任了。

  周一,妈妈把俊俊送到幼儿园的时候,对老师说了事情的经过,言语中表露出了不满情绪。老师觉得很纳闷,幼儿园里的饭向来温度适宜,不可能让孩子产生“烫”的感觉,于是就把孩子带到医务室。保健大夫可是“火眼金睛”,发现孩子手指头上扎了个细小的刺儿。这下妈妈感觉挺不好意思的,不停地向老师道歉。

  宝宝的手明明不是饭烫的,但他为什么说成是饭烫的呢?他是故意说谎吗?不是。这就是宝宝真实的谎言。

  都是“儿童崇拜”惹的祸!

  “儿童是天真无邪的、纯洁的天使。”谁对这句话都不会有异议。但是,如果我们机械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们的生活可能要出现很多误会。

  我们平常的推理是:因为孩子是纯洁天真的,不会骗人,没有不良动机,所以孩子说的话都是真话,进而把孩子说的“真话”当成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决策和行动,结果常常会陷入如本例中所出现的被动、尴尬局面。从表面上看,发生这样的误会是家长观察不仔细所导致,但是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们文化中的“儿童崇拜”现象给人们造成的错觉。

  “儿童崇拜”是成人世界附加在孩子身上的幻想、追求和膜拜。成人发现世俗社会有那么多的虚伪、狡诈、污染等丑恶而又无法救治的现象,面对初来人世、尚未被浸染的孩子,成人既憧憬、迷恋又自惭形秽,于是通过文学、绘画、摄影、雕刻等多种艺术手段创作了美丽纯洁的“天使”,以发泄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并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儿童是成人用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被神化的儿童,实际上是一种虚幻。

  撇开社会、政治、道德、文化和教育等诸多因素,心理学家从儿童是“人”而不是“神”的角度,研究和揭示了孩子的真实面目。孩子是一个尚未发展成熟的人,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常常把现实与想象混淆在一起,把自己和他人混为一谈。因此,当孩子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有的是他亲眼“看见”的,有的是他“听说”的,有的是“想象”出来的,有的甚至是别人的亲身经历,但他统统都“据为己有”,而宝宝“真实的谎言”就由此而来。

  真实的谎言原来如此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本例中宝宝的“疼”是怎么回事。当孩子感到“疼”的时候,他也开始积极地寻找原因。终于,他“想”起来自己吃饭曾经被“烫”过,那种感觉就是今天的这个“疼”。至于手扎刺儿也会“疼”,那太新鲜了,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体验,这回可得记住了,下次再“疼”,就得掂量掂量是饭烫的,还是刺儿扎的。

  可见,“儿童崇拜”现象促使我们更加热爱孩子,但是我们不能依赖这种文化来判断和推理孩子出现的问题,否则,我们在崇拜儿童的过程中可能就失去成人身份,真得变成和孩子一样了——根据感觉说话,而不是根据事实说话。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后,可能经常会引起各种小误会、小摩擦,如果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家长和老师都对宝宝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简介:

  晏红,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在家庭教育咨询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并主持专栏。合著和独著多部专著,代表作为《培养幼儿好习惯》。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心理  行为  语言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