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真的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4日 08:04  《妈妈宝宝》 

  做父母的总会把一些话挂在嘴边,例如:“宝宝要乖啊,只要你听话,妈妈就给你买好吃的!”可是,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听话的孩子吗?而不听话的孩子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吗?

  场景一:下午5点,家长们陆续来幼儿园接走自己的孩子。奇奇妈妈今天来得晚了一些,教室里只剩下三四个孩子了,老师正在打扫卫生,孩子们静静地坐着,面无表情。看到自己的妈妈,奇奇脸上顿时绽开了笑容。在回家的路上,妈妈问奇奇:刚才妈妈没来的时候,你怎么不去玩教室里的玩具呀?教室里那么多玩具,你都不喜欢吗?奇奇说:老师不让我们玩。

  如果你此时看到自己的孩子安静而压抑地坐在小椅子上,而不是兴致勃勃地玩着玩具,你是否会因为孩子的过分听话而感到心痛?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正当权益,因为就连教室里的玩具也要经过老师同意才可以去拿!对于大人的一些要求,孩子被训练得只能接受而不敢反抗。在场景一的情况下,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那个不听话的孩子,有胆量去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利,去拿教室的玩具玩,而不是在那里无聊地坐着。

  场景二:晚饭前,妈妈在厨房做饭,路路在客厅里玩积木。过了一会儿,妈妈听见路路问:妈妈,我现在可以看图画书吗?妈妈说:可以啊。没过多大会儿,妈妈又听见路路问:妈妈,我可以看张阿姨送给我的那套图画书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被训练得失去了“自主行动”的愿望。家里很多地方的东西不能乱动,因为那是爸爸妈妈好不容易收拾整齐的。就连自己怎么支配自己的玩耍时间,先看哪本书后看哪本书,也要征求爸爸妈妈的意见……我们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如此缺乏自由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吗?

  在幼儿园里,一个班可能有二三十个孩子,老师把孩子训练得守纪律、懂规则,他们要排队上厕所、排队做游戏、按时吃饭和睡觉,这些规定是为了训练孩子的团队意识,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为了弥补这种约束和管制的做法,爸爸妈妈在家就应该注意给孩子一个相对自由和自主的世界,锻炼他们另外一方面的意识:自主意识。

  在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忽略一个问题: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权利。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一般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安排衣食住行,因为此时孩子自己还没有明确的想法。等孩子到了1岁半以后,他们已经逐渐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此时我们是否给孩子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呢?我们是否会让一个4岁的孩子自己选择他的房间该用什么样的墙纸?是否允许孩子把外面拣来的(我们认为毫无价值的)小树枝、碎纸片当宝贝一样放在他的房间里?我们是否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有“收”有“放”的世界,让孩子们在有边界的自主环境中成长?

  场景三:涛涛告诉爸爸妈妈:“今天幼儿园午饭后的阅读时间,老师忘了发给我故事书,其他小朋友都有书看,而我只是坐在那里。”爸爸问:“你为什么不向老师要呢?”妈妈告诉涛涛,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要主动跟老师说。涛涛十分为难地回答:我,我不敢……

  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似乎很容易演变成“绝对权威的成人”和“应该绝对服从的孩子”。虽然,有时候我们也能意识到这种家长作风的偏执,但我们的文化传统使我们很难把握好这其中的“度”。有时为了弥补“收”的过失,我们的“放”一不小心就扭曲成“放任”。比如孩子想玩积木、看动画片的时间正和吃饭时间冲突了,有些父母就觉得:让孩子玩吧,玩够了再吃饭吧。这种做法就是完全没有要求和限制的做法,属于“放”过了。正确的“放”的做法应该是:饭前给孩子玩的时间;在饭前10分钟提醒孩子:再玩10分钟你就该把玩具手起来啦,我们要吃饭啦!然后,可以在饭前5分钟时和2分钟时再提醒孩子,因为孩子从兴奋地游戏转变到安静地进食需要一个过程,而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进行转变,以便顺利地实现过渡。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家庭教育  沟通  亲子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