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被欺侮了教他打回去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5日 09:07  浙江在线 

     丁丁从幼儿园回家后,往往都会先在楼下的院子里玩一会儿。一天,丁丁哭哭啼啼地从院子里跑回来了,“王家哥哥抢我的手枪,还打我!”爸爸暴跳如雷:“没出息,哭什么哭!他打你,你为什么不打他?打不赢就用脚踢、用嘴咬!”过了两天,丁丁得意洋洋地拿着个布娃娃回家。一会儿,邻居来告状了,原来丁丁抢了邻居家小妹妹的布娃娃,还把小妹妹弄哭了。爸爸当着邻居的面把丁丁臭骂了一顿,可是,邻居一转身,爸爸就拍着丁丁的头,赞扬他:“有种!好样的!”

  您赞同丁丁爸爸的做法吗?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属于幼儿品行问题的范畴,它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性的攻击表现。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故意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而工具性的攻击是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子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年轻父母要了解孩子在这方面的特点:

  特点一:攻击性行为的方式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3岁孩子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它物品;年龄稍大些的幼儿或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身体攻击越来越少,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来进行攻击。

  特点二:年长儿童仍然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性行为,但攻击性大多表现为敌意攻击,目的是伤害别人。一般来说,儿童的工具性攻击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而敌意性攻击随年龄增长而越来越多。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单纯的发脾气不同,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或物质损害,如不及时纠正,会导致今后社会适应能力困难、与同伴交往不良,甚至参与团伙性的少年违法。因此,年轻父母千万不要鼓励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相反,如发现孩子攻击性行为较强时,应及时进行批评纠正。

  “解剖”幼儿攻击性行为

  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研究者们在谨慎地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反复强调,这些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比如,上述“难带型”的婴儿,其攻击性行为并不直接由其气质类型所导致,而是由于该类型婴儿的某些特点,使抚养者在教养过程中往往更多地采用规则、要求等控制手段,使得该类型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特征,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倾向。

  专家指点:即使在这类幼儿身上,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其环境、教育的某些因素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家长的抚养方式研究和事实证明:冷漠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允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这些冷漠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往往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失去了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机会。

  值得重视的是,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的目的,反而变相地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

  专家指点:研究表明常靠体罚来约束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也是具有很强侵犯性的。

  幼儿的经验幼儿攻击他人后如果尝到“甜头”,如得到所需物品或受到家长的夸奖,攻击性行为就会“定型”或加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行为  教育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