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转移孩子专注力要有缓冲期

http://www.sina.com.cn    大河健康报 

  想让孩子停止做某事可提前告知一个期限

  “看看看,一天到晚就知道看电视,屁股动都不带动的,学习要这么用功就好了。”说着,陈女士就把电视关掉了。但是,还没等她从电视机前离开,儿子就径直跑了过来,伸手要开电视。陈女士不同意,儿子竟躺在地上撒起泼来。

  “啥事都得依着你,这还了得。”陈女士越想越气,一下就把儿子从地上提溜起来,“啪、啪、啪”朝着他的屁股狠狠抽了几巴掌。

  类似上面的场景,相信许多家长都曾经历或目睹过,只不过有些家长最后的选择可能是向孩子妥协。咱们暂且不论家长的哪种做法更好,当孩子专注于某一件事时,家长期待他能戛然而止,这本身也许就是一种错。

  “想想我们大人正沉浸于电影情境之中时,还不愿被打扰,更何况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更差,让他立即结束一个正在进行的尤其是他感兴趣的事情就更难了。如果家长强行制止,他们难免急躁、发脾气。”智灵童国际教育事业机构教学总监、智灵童国际幼儿园总园长荣合灵说。

  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孩子把专注力从一件事上转移开呢?乐乐妈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扰,她每每强行制止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时,都要大动干戈,闹得她气孩子更气。后来,她稍微变通了一下,改“制止”为“提醒”。现在,她再想让孩子关电视或结束游戏时,就会提前告知一个“期限”,然后不断地提醒他还有多长时间“到期”。

  乐乐妈的改变,得到了荣合灵的肯定,她建议其他家长想让孩子暂停正专注的某件事时,不妨也给他一个缓冲期。

  “你提前告诉孩子一个结束做这件事情的时间,其间时不时地提醒他,也许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但却能慢慢促使他逐渐接受即将面对的现实,这比突如其来地制止他做某事,更容易被他接受。”她解释说。

  也许“缓冲期”过去了,孩子还表现出不乐意。这时,家长大可不必再在“停止还是继续”的问题上和他费口舌,不妨和他探讨一下“停止”以后的问题。

  比如说,到孩子关电视的时间了,家长不妨直接抛出“你关电视还是我关”的问题和他讨论或供其选择,从而让他知道“关电视”这件事再没有缓冲的余地,这一定程度上也能转移他的注意力,有助于消减他的不满情绪。

  孩子的要求不合理也要允许他发泄不良情绪

  说到孩子的情绪,其实,在他烦躁、焦虑、生气、郁闷时,家长也需要给他一个“情绪释放”的缓冲期。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逛商场时,孩子看中了一个玩具,但家长考虑到家里已经有了很多类似的玩具,再买就是浪费,就拒绝了他。这时,孩子哭着闹着非要买不可,家长再不买,他还倒地打滚、撒泼……

  “遇到这种情况,相信一些家长会马上制止孩子哭闹,甚至不惜动用武力,这很不好。”荣合灵说,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哪怕他的需求并不合理,他也会产生失望、不满等不良情绪。这时,如果家长强行制止,就会让他把这种不良情绪压下去,长此以往,孩子从小过度压抑自己的情绪,长大后很可能发展成“自我奴役”等扭曲心理。

  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允许孩子为了没有得到某个东西而哭闹、烦恼,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良情绪的释放过程;深情地看着、抱紧孩子,能安抚、缓和他的情绪;用“妈妈知道你很难过”等话语,让孩子真切感受到你理解、接纳他的情绪;撕撕纸、拍拍球,家长多引导,帮孩子尽情发泄不良情绪;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和他讲道理,或帮他一起解决引发其不良情绪的一个个小难题。

  家长帮忙越快孩子独立性越差

  除了终止孩子感兴趣的事,释放他的不良情绪,家长要给他一个缓冲期外,当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他们更需要有一段充足的缓冲时间。

  街头,两个小朋友发生摩擦了,他俩还没怎么样,双方家长就“蹦”了出来,或劝说和解,或挥拳争斗。“很多时候,家长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家长太快替孩子解决问题,不给他思考的缓冲时间,久而久之,就会消减孩子探索的欲望,甚至导致对他人过分依赖而缺乏独立性。”这里,荣合灵给家长唯一的建议——当孩子需要思考、解决问题时,不妨多等等。即便他自己不能解决,家长也要多引导、少代替。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行为  教育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