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巫:孩子并非你的杰作

http://www.sina.com.cn    《放下孩子——犹太人的家教制胜之道》 

  《放下孩子——犹太人的家教制胜之道》【书评】

  几乎所有的孩子其实都会有所建树。父母们需要的不过是放松一点,更有耐心一点。

  当出版社编辑告诉我这本书的英文名称是The Blessings of aSkinned Knee(磨破膝盖的福分)时,我不禁惊呼一声:原来是这本书啊!几年前我回美国探访朋友的时候,与原先在《华盛顿邮报》工作时的老板及其夫人相聚,夫人向我推荐了这本书。他们夫妻俩都是犹太人,当时也并没有告诉我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可惜我那时要看的书太多了,就没有特别上心地去找这本书。

  在我个人来说,对犹太人及其宗教习俗并不陌生。我在美国生活工作的那些年,因身处纽约和新泽西这两个犹太人口众多的区域,周围的犹太人同学、同事和朋友云集。大家都告诉我,犹太人与中国人很相似,都特别重视家庭,尤其是大家族关系,注重礼貌礼仪,都喜爱美食,讲究饮食之道,犹太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子女既溺爱又严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并因儿女出类拔萃而居功。有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笑话:上帝说,他从母亲的呼救声中,能够辨认出哪个是犹太人。别的母亲会呼喊:“上帝啊!救救我的孩子吧!他溺水了!”犹太母亲则呼喊:“上帝啊!救救我那当医生的儿子呀!他溺水了!”

  当然,犹太人在各行各界出类拔萃,也是世人有目共睹的。无论是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还是商界和学界泰斗,乃至好莱坞明星,都少不了犹太人的身影。这个民族为人类贡献了很多优秀的人才,那么他们是怎样养育子女的呢?的确很值得我们大家好好探究探究。

  手捧这本书的译稿,心里还有隐隐的疑虑:先前看过一些身为基督教信徒的育儿专家写的书,这一本会不会也跟那些书一样,通篇都是犹太教义?上帝说这、上帝说那,因此我们要按照他老人家的指令去教导孩子?或者犹太人就应该遵循传统,如此这般,跟别人不一样?尤其令我警惕的是,人们心里普遍印象是犹太妈妈望子成龙心切,犹太人出人头地的比例也高,这本书不会是教我们都敦促孩子从小头悬梁锥刺股吧?

  看完了书,内心感到无比舒畅,原来世界上真正的智慧都是相通的!作者说,她是一座桥梁,通过这本书,力图将心理学与犹太教融为一体。在作者笔下,犹太人三千年的智慧结晶,与当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殊途同归。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与我阅读过的大量儿童心理与教育书籍的理论与实践,相互吻合。甚至可以这样说,这本书仿佛提炼和汇总了很多育儿书籍的精华,父母们手头有了这本书,时时翻阅,精心品味,就可以偷个懒,放过相当一部分门派各异、名目繁多、杂七杂八的理论书了。

  正如影星卡里·费什尔所说:“对任何一个有孩子的人、正值童年或是关爱孩子的人而言,温迪·莫格尔都能教会你怎样把孩子培养成才,而非为了感觉良好才养育孩子。这本书对犹太教的父母适用,对长老会的父母适用,甚至对于无神论的父母也适用。”

  而且,这本书尤其适合中国家长。前边说过,犹太人传统与中国人传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这本书开篇所讲的犹太人家长的烦恼与误区,也跟中国家长差不多,实际上,这些问题的普遍性是波及全球的。

  作者将父母的问题总结为这样三个:望子成龙、过度保护与过多干涉。父母望子成龙,则对孩子怀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和期望,将孩子当作神童。“太多父母想要在孩子八岁时就搞定了一切。他们想要孩子有完美的成绩,希望孩子的学习能力不逊于西半球的任何小孩。孩童的智力发展是时断时续的,却没有哪位父母有耐心给予足够的时间。不能晚发芽、不能晚结果,任何反常全不能接受!”如此过高的期望,使得孩子承担了过重的压力,导致他们一系列健康、行为和心理问题。

  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和过多干涉,则是因为他们内心怀有太多的恐惧和不安全感,他们不信任这个世界、害怕未来、不相信自己,因而也不信任孩子。“由于我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舒适和安全,因此我们就用各种物质来填充孩子生活中的空洞,给他们举办生日宴会,报名各类培训班,给他们买一整房间的玩具和娱乐设施,给他们请家教和医生。但是物质上的丰裕却无法换来孩子们心灵上的安宁,反而使父母们产生了更多的焦虑感,他们害怕孩子们无法维持这种特为他们精挑细选的生活方式,担心孩子们脱离自己为他们已经铺好的这种生活轨迹。

  “为了替孩子们着想,现代的父母们不仅在物质上溺爱孩子,而且在精神方面也宠着他们。在很多父母的记忆中,他们的童年生活大都是不快乐的,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没有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因此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摆脱过去的这些束缚,但是矫枉过正之后却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他们高估了孩子在自我表现方面的需求,结果把每个家庭都打造成了民主的小王国。但是父母们在家里所坚守的那些平等,却无法让孩子得到自尊。相反,这让孩子感到恐惧,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父母不够强势。因此,尽管现代父母不想成为孩子眼中的集权者,却并没有让孩子变得坚强起来,而是让孩子心中多了一份不安全感。

  “眼下的教育趋势是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庇护之下。社会虽然复杂危险,但是很多父母都过于庇护他们的子女了,以至于孩子们没有机会去学习离开了家人及学校的庇护后,自己到底该如何去生活。父母们所担心的并非仅仅是那些暴力行为,他们也害怕不可预测的未来。因此,父母们愿意为他们的孩子铺好前方未知的路,试图给他们穿上一层厚厚的技能盔甲,再教会他们很多知识,好让他们具有超越同侪的竞争力。”

  我引用的这几段话,虽然是描述作者咨询工作中所接触到的犹太人家长,但是放到中国家长身上,也恰如其分。造成这些问题的心理因素之一,在于家长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作品,把孩子的“成就”视为家庭重要的“产品”,因而也给自己提出苛刻的要求,要成为完美的父母。然而,作者告诉我们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犹太人育儿理念就是——孩子并非你的杰作。任何事物都不属于我们,我们的子女既是上天给予的礼物,也是上天的宝贵借贷。父母要对子女承担责任,培养子女直到可以离开我们独立生存,而子女的责任则是找出自己的人生道路。因此,父母不应该期待孩子成为不同于本身特性的人。犹太教主张我们养育自己的儿女,并非寄希望于他们成为救世主,而是让他们活出自我。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待任何孩子都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接下来,作者所阐述的犹太教里的“中庸”原则与“平衡观”,与中国古老的传统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的家长们领悟起来应该易如反掌。比如,作者劝告大家别强迫自己成为优异的父母,而是差不多够好就行了。“我看过不少父母太想成为完美的父母,想让每件事都正好适合自己的孩子,以至于失去了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过分操劳,在潜意识里有些愤慨,因而很难真心欣赏自己孩子令人惊喜的表现。……我对所有这些家长的建议是:要能容忍度过一些低质量的时间,对自己和子女减少几分过高的期望。别做任何规划,就让你的平凡无奇和家里的普通平常给孩子带去几分失望。放心跟孩子闲混并耐心等待后续的发展。努力成为‘够好的’父母,而不是卓越的父母。这可以让家中所有人轻松下来,而且还会意想不到地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这本书最奇特最独到的切入点,在于犹太教认为最神圣的地方,是自己的家,我们与孩子共同进餐的餐桌便是圣坛。这是最令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我最赞赏它的特色。作者用大量篇幅来说明两个道理:第一,“家务事是人生的基础课程”,家务劳动对于培养孩子各种优秀品质具有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通过让孩子做家务,我们想要让他们领会,这些琐事很可能就是伴随他们最久的财富,有助于他们成为独当一面的大人、富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以及慈爱的父母。”第二,通过重视餐桌上的文化与遵守饮食教规,父母与孩子划清心理界限,让孩子练习选择和决定,让孩子对自己负责,并培养孩子的感恩和自律心。

  这两个道理看似普通却非同寻常,大部分育儿书籍虽然也提倡,却并不如本书作者那样重视,同时大部分家长则往往忽略在这两个地方下功夫。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按照作者提倡的那样,把这两点做好,就能够解决育儿道路上的大部分问题。因为,做好这两点,对父母要求很高: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道理是靠父母做出来由孩子模仿的,而不是靠父母说教而由孩子执行的(重在行动而非说教);其次,要跟孩子划清界限,真正做到放心放手,不包办不干涉不唠叨,给孩子自由发挥(和犯错)的空间,让孩子成长。这要求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要坚持不懈,尤其是要克服内心想控制一切的冲动。

  的确,就像所有优秀的育儿书籍所宣扬的那样,这本书并非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给父母出谋划策,而是细致地列出父母都有什么需要认真思考和自我改进的地方;什么是我们习以为常却无济于事的看法与手段,什么是切实可行并富有积极意义的办法;面对孩子那些令我们反感的特质,换一个角度,将其视为最了不起的力量,甚至孩子身边令人头疼的调皮捣蛋鬼同学,也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源泉。“养育子女有助于你自己培养起良好的人格,因为要改变他们坏的行为,很可能需要先改变你自己。”

  很王婆地说,虽然这本书的理论根据是犹太教义,但它仍然让我一见如故,因为其中心思想与我自己写的书,有诸多不谋而合之处,比如接纳孩子的天性、克服父母内心的恐惧、与孩子划清界限、敢于对孩子说“不”、训育孩子延迟满足并承担责任、父母以身作则、不要过度重视学业成就,等等,甚至作者推荐的一些书籍,也赫然摆在我的书柜里。当然,这并非证明我有多聪明,因为我自己写书,也不过是在向读者介绍前辈专家们的思想。还是我经常发的那句感叹:真正的智慧,都是相通的。好的教育理念,必定殊途同归。

  而且,按照这本书透露的信息,犹太民族杰出人才层出不穷,并非他们急功近利逼迫孩子从小早早开发智力、玩命学习的结果,他们没有抱持所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秘诀,而是真心接纳孩子的天性、耐心等待孩子按照自然规律成长起来。

  现代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感到不知所措,原因之一是孩子现在成长的环境瞬息万变,与我们当年的成长环境相去甚远。“我们正期望孩子在更小的年纪就能无所不通。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家长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这种不确定性正以比之前更快的速度向我们袭来。”

  的确,父母们的焦虑不无道理。针对这一点,本书作者说的,恰恰是我一遍又一遍对身边的父母们所重申的——“我们努力想为子女迎接未来做好准备,但是我们的努力受制于自己想象力的局限性……把孩子变成极具竞争力的通才来为这个新世界‘做准备’是没用的,因为我们预料不到他们在今后二十年所需要的技能。唯一可以确定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培养孩子的人格特质,例如诚实、毅力、应变力、乐观和同情心。千百年来,人类的这些特质始终会令人受益。”

  真真是一语中的,令人拍案叫绝。亲爱的读者朋友,我相信你也会跟我一样,从这本书里汲取到很多宝贵的思想和方法。

  (小巫,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著名家庭教育专家,中央电视台多项节目的长期嘉宾,在《父母世界》杂志和《心理月刊》网站主持育儿专栏,著有《让孩子做主》《接纳孩子》等畅销书,是中西育儿新文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被国外媒体誉为“中国的斯波克博士”。)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