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授有魔力,一席谈话帮助少女戒掉网瘾

http://www.sina.com.cn    《一百万也换不来一个好孩子》 

  在痛苦的陪读日子里,舒梅夜里睡觉从没有脱过衣服,为的是随时起床追着女儿去网吧。那一段日子,舒梅像是挣扎在死亡线上,有许多次,她觉得自己再也支撑不下去了。每一次都是曲倩的班主任鼓励她:“曲倩本来是好孩子,绝不能放弃呀!”每一次曲倩不上课,班主任都会及时发现,并派学生到家里、到网吧寻找。

  为了把女儿从网吧里拉回来,舒梅把所有的方法都用尽了。她曾气冲冲地找网吧老板算账:“我女儿还未满18岁,如果你再让她来你的网吧,我就举报你违法!”网吧老板果然不再让曲倩进门。结果,曲倩去了另一家网吧,舒梅一连几天找不到她。此后,舒梅再也不敢找网吧老板算账了。

  舒梅也曾悄悄地给曲倩的网友写信,嘱咐他们保密,恳求他们劝曲倩回学校读书。曲倩收到一个网友劝她上学的信后往桌上一摔,黑着脸对母亲说:“你要的结果出来了,可是,我的结果自在我的心里!”

  4月底,曲倩已经近20天没有去学校,舒梅向学校申请,帮女儿办理了休学手续。

  在这万般无奈之下,舒梅写信给《武汉晚报》,恳请读者给她支招,帮助她把爱女从网吧拉回来。

  文章在《武汉晚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曲倩的班主任看了十分难过,他打电话给舒梅:“让曲倩回校读书吧,数学课由我给她补。”舒梅感动得哭了。

  最幸运的是,从美国回来后一直在华中师大任客座教授的教育专家陶宏开致电报社,表示可以帮曲倩。前几天,陶教授上班时路过一家网吧,看见里边坐着几十个孩子,他心里一直沉甸甸的:正是上课时间,这些孩子怎么了?他想,要帮孩子就从帮曲倩开始吧。

  舒梅和陶教授通了电话,陶教授为她这个家长开了“药方”:当孩子迷上网络游戏时,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孩子出问题往往是家长的教育先出了问题。有些家长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求必应,却忽视了和孩子在精神、情感上的沟通,令孩子的心情无着落处,加上学校的教育很枯燥,孩子在学校里得不到快乐,如此,孩子自然容易沉溺到游戏虚拟的快乐里。

  另外,被溺爱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不知道体谅父母,也不知道为自己负责,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迷上游戏。所以做父母的要学会自爱,如果父母总是给孩子做牛做马做仆人,孩子就会把父母当成牛马当成仆人。做父母的要学会在孩子面前叫苦,多给孩子讲自己的辛苦和不易,这样孩子才知道心疼父母。

  舒梅听得连连点头。

  第二天,舒梅想办法把曲倩骗到了陶教授家。一进门,曲倩就往沙发上一坐,眼睛看着地板。教授问:“小姑娘多大了?”“17岁!”“你读几年级了?”曲倩斜了他一眼,不耐烦地回答:“高二!”“成绩怎么样?”“不怎么样!”她巴望着谈话快快结束,好去网吧玩。

  陶教授并没有生气,他打心眼儿里没有把曲倩看成坏孩子,在美国搞了多年教育,他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学生,而他尤其反对给孩子贴标签——坏孩子、迷网吧、心理有问题等。陶教授把曲倩当成与自己完全平等的朋友,和蔼地对曲倩讲起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曲倩有点儿惊讶,也有点儿感动。被大人当成朋友,这还是第一回呢。母亲虽然嘴上说和她做朋友,可总是放不下家长的架子,说话时总是居高临下,所以她很反感。

  陶教授讲完自己的经历后注视着曲倩,说:“问你一个问题,在自己、家庭和国家三者中,你把哪个放在第一位?”曲倩回答:“自己,我最爱自己。”她本以为陶教授会说应该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不料陶教授高兴地拍手说:“好!曲倩,你是个诚实的孩子,不撒谎。我赞成你的意见,人应该先爱自己,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会爱父母爱国家?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不负责,又怎能指望他对父母负责、对国家负责呢?”见曲倩的脸上有了一丝笑容,陶教授由衷地称赞:“你笑起来的样子很好看,只是笑容有点儿勉强,再开心点儿笑,就更漂亮了。”

  陶教授看着曲倩的眼睛,温和地问:“曲倩,你说你爱自己,可我觉得你并不爱自己,至少,上网以来你不太爱自己。熬夜、吃方便面,你看你的脸色好差。来,做个游戏。举起手来,我数一、二、三,你的手不要抖。”曲倩举起手,因为身体很虚弱,她的手不停地发抖。陶教授温和地说:“你才17岁,身体就成了这个样子,你这叫爱自己吗?你知道怎样才算爱自己吗?”

  曲倩坐在那里,大眼睛眨巴眨巴地望着陶教授,显然,她开始认真听了,因为她从陶教授的语言、表情甚至肢体语言里,感到了他对自己发自内心的平等和关爱。

  陶教授接着说:“爱自己,就是用心给自己积累三种财富: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让自己的人格日趋完善,让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有一支笔,一张嘴(指好口才),一口流利的英语,到哪里都能找到好工作。”曲倩若有所思。

  温馨点读

  了解了关于陶教授的事情后,记者飞抵武汉,当天下午到陶教授家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第二天,陶教授去给一个中专学校演讲,记者陪陶教授一同前往。后来,陶教授在珠海演讲时,记者又从广州专程赶到珠海去探望。

  关于网瘾,这里多讲几句。通常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即使打游戏也不会有网瘾。记者的女儿也玩“仙剑传奇”游戏,但并没有网瘾。她解释自己为何不会有网瘾:“我成绩不错,学习有乐趣,也有好多朋友,可以聊天逛街,我还喜欢游泳,喜欢和大人聊天,也喜欢看电视,总之,生活中有很多乐趣,如果只打游戏,我会误了重要的事,会错过很多快乐。”

  沉迷游戏的孩子,往往过得不快乐。他们或者在学习中非常失败,或者在人际关系上遇到了严重挫折,比如,跟父母感情不好。只有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失意、心灵上伤痕累累的孩子,才会选择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快乐,体验成就感。

  当家长想把孩子从虚拟世界拉回来时,就应该考虑如何用别的快乐替代孩子从游戏中得到的快乐,积极让孩子拥有多种快乐,培育孩子的多种兴趣,比如,阅读、打球、下棋、玩扑克、多交朋友等。家长要特别注意增加孩子在某一方面的优越感,比如在写作上或者在某一项体育运动上。很多孩子在生活中很失败,所以才到游戏里找优越感,一旦他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自己的优越感,觉得自己还行,就不会那么强烈地需要游戏来补偿现实中缺少的优越感。

  父母一定要意识到,孩子过度上网,不出门,不去学校学习,这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孩子所处的关系出现了问题。要治疗的不仅仅是孩子,更要解决好孩子和周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关系。

  心理学家曾奇峰在他所写的短文《被网络隔断的亲情》里列了父母与孩子互动可能导致的结果:

  A。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上学,不上或者少上网。 

  B。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上学,也上网。 

  C。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不上学,只上网。 

  D。父母与孩子关系不好,孩子不上学,不回家,上网,乱交友。 

  E。父母与孩子关系恶化,逐渐导致极端恶果,如孩子离家出走、抢劫、杀人、吸毒,或者孩子患上严重的精神病,甚至自杀。 

  曾奇峰问前来咨询孩子网瘾的家长:“假如杀人放火偷盗是最坏的,坏到了10分,那么有网瘾的孩子,坏到几分?”那个家长想了想说:“也就两三分吧。” 曾奇峰对学生的家长说:“我做心理咨询已经20年了,以上所列的ABCDE各种结果都见到过。你们到目前为止,都试图达到A目标,或者最少是B目标,结果却不满意。这样做的直接恶果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变坏,实际上可能导致E后果。心理医生或者其他任何人都不是神仙,不可能向你们承诺怎样做可以让孩子上清华北大。但是,心理医生的绝招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避免最坏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一定有什么惊人成就,但可以过健康的日子;也有可能孩子自己想通了,开始努力学习,以后考上清华北大,但我们不把这些作为目标。现在的问题是:你们愿意有跟自己关系好的、健康的儿子,他将来有机会结婚生子,让你们抱孙子、享受天伦之乐,还是愿意让儿子永远从视野里消失,或者把他送到精神病院?”

  当然,所有的家长都想要健康正常的孩子。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