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先生在一次演讲中告诫学生家长要“教育孩子适应应试教育”。鉴于我国现行的以总分录取的高考选拔制度,文理齐头并进、不做“瘸子”是一种重要的应试策略。
对于文化课的学习,我们注重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和学科兴趣,保护他的好奇心、求知欲。记得孩子刚刚进入初中时,一下子发下来很多各个学科的新课本,他爱不释手,翻阅了一本又一本。也许我(物理专业)与他母亲(英语专业)是一理一文,祖父(文学专业)祖母(数学专业)也是一文一理的关系吧,孩子从来没有重理轻文或者喜文厌理,各个学科发展比较均衡。
那个年代,高考由全国统一命题。理科考生要考语、数、外、理、化、生六门课程。语、数各120分;生物70分;其余三科各100分。儿子由于接受家庭识字教育早,进入小学后,他所在的语文实验班有进行集中识字,因此,他的字、词的功底很扎实。他还经常给我们纠正错别字。直到如今,不认识的字,只要问他,准能够得到满意的解答。孩子初中、高中都遇到一些比较好的语文老师,加上他广泛的课外阅读,因此高考语文拿到106的高分就顺理成章了。英语是他的强项,但是高考发挥不够理想,拿到86分。数学108分,物理93分,其他两科得分率也在80%左右。
由于孩子的户口在高考之前已经落户上海,所以他参加了上海全国卷的考试。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考志愿的填报首先要“知己”——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以及实力。还要“知彼”——了解各个高等院校所处的档次、特色及其招生专业介绍。尤其是后面这个了解,我们提前了两年准备:收集近年招生录取资料及媒体有关信息报道。当年招生资料下发后,我们反复将孩子的实力与志愿学校进行比对,在充分征求他的意见之后,我们在第一批第一志愿中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该专业在上海市录取2人)。为了“保底”,第二批第一志愿我们填写了上海城建学院(后来合并至同济大学)。由于高考中孩子水平正常发挥,最后录取了第一批第一志愿。
广泛的阅读不仅成就了他进入名校学习的梦想,而且对他学会做人、全面和谐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直到高考,孩子都在为怎样写好作文头疼,除了能发挥自己知识面广这个优点的说明文之外,记叙文和议论文(尤其是后者)都长期困扰他,当时我们确实很难想象他有朝一日能够靠爬格子来养活自己。
现在回过头来看,孩子认为成功的写作无非有三方面的因素:天赋、阅读的质和量以及阅历。
由于他在中小学字、词的基础牢固,进入大学及参加工作后阅读更加广泛,加上阅历的不断丰富,留学期间他靠“爬格子”,赚取了绝大部分的生活费。由于他知晓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广泛吸取人文营养,从而让他对人生意义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而建筑设计,远非常人所想,只是一门造型艺术,也并非如另一部分人认为的那样,只是一门工科,它对设计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除了空间想象力、对艺术的领悟力、从技术上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之外,还需要真正以人为本的态度(毕竟建筑设计的终极目的,是让人们更好地生活在一起)、人际交往技能(这关乎建筑师同业主、城市规划等部门、施工单位的沟通能力以及对设计团队中各专业、各工种的协调能力等)和深厚的人文功底,这也是儿子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反思: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各个学科均衡发展不仅对学生顺利通过中考、高考及进入大学学习有利,而且对人的和谐发展乃至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现在针对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的人文缺失现象,许多专家呼吁加强人文教育,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实在是对邓小平“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在教育”的最好诠释。
当然,人才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全才,也有偏才、怪才乃至鬼才,我们不能够一概而论,更不能要求中学生对每门功课都有兴趣,都学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