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想让孩子对读书有良好的兴趣,能定下性来,我所能运用的手段,刚开始是利诱,给他们制造奖励的机会。
老大小时候从来没出过远门,10岁以前还没去过县城,她总是想要我带她到外面看看。
女儿念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时,我就对她说,考了第一名就带你坐火车去高雄澄清湖玩。孩子也许是受了这种美好向往的驱动,学习果然比平时用功了,结果不出我所料,考了第一名。
作为家长,我当然不能食言,我就带从没有搭过火车的女儿去坐火车,而且是坐慢车到高雄澄清湖,因为坐慢车可以慢慢地看沿途的风景。我们看到哪里,就教给孩子一些课本上没有的自然及风土人情方面的知识,尽我的所能教他们。孩子一路上都很兴奋,她和我说:“妈,我以后每次都要考第一,这样你可以常常带我到外面来玩了。”
平时一些考试,孩子考得好,我也会带他们到台中科学馆,那里有关物理、大自然的知识很多,我们往往是玩一整天才回来。小孩子一到那边会很轻松地去交流、探讨,我让他们自由活动,不去管束,最后再去看一场太空剧场电影,一天就结束了。
我看这样效果不错,后来就如法炮制。他们想要买什么东西,我就会设定一个目标让他们去努力,并时时敦促他们去努力,和他们交换,达到了,我就满足他们;要是没达到,或者没有达到理想时,我就要他们提高警惕心,下次一定要让自己的成绩维持在一定的水准,不要往下掉。
对小孩的奖励,我大多要他们拿成绩来交换,而不会随便给他们。虽然,物质不是万能的,有时可能还会有负面作用,还有人认为物质交换不好,小孩子会变得太功利主义了……
其实,对于我们这两个小孩子,都只是在刚开始起步阶段,我们会用物质来交换,我是要让他们尝尝那种达到目标的滋味是这样的好,这样的令人羡慕,再大了我们就不会滥用这种方法了。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们做父母的还常常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当孩子在学习上有了一点疏忽,到底该不该打骂他们?
我认为最好不要体罚,因为这可能会给子女的心理带来一层阴影,无形中心里也会有压力,造成反感。
不过,适当的体罚有时候也是必要的,但事后一定要告诉孩子原因,让他了解为什么要打他。这个事后沟通的步骤绝对不可少,免得彼此之间心生隔阂。
教育子女应该软硬兼施,如果对小孩子,每次都用软的方法,他会认为你又不会打他,就会为所欲为。
老大被我打得最厉害的一次是小学三年级时,她的健康教育考了88分。她从来没有考过8字头,每次不是100分,起码也是9字头,可是那次竟然考88分。
那次考的是课外题目,是一条填充题,题目问的是:目前小学学生,哪两种疾病最多?标准答案是蛀牙和近视。她没有近视,也没有蛀牙,不会写,这一题的分数比例又高,一题错就扣很多分。回家后,她把成绩拿给我看,我发了很大脾气,把她的书包丢到墙外,书本、作业簿也都撕掉。
这次其实是我不对,但我还是很生气地对她说,明天你不要去念书了,连这种题目都考不好。我们用非常激烈的方法,把她教训得很惨,她也哭了……
至于比较激烈的手段,我觉得偶尔也应该用一次,往往激烈的手段,只要用一次就能收到效果了。我这样做,目的就是要让她心痛,让她难过,让她知道考这么差是不行的。
事后,我们当然会慢慢分析给她听,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同时也安慰她,因为你没有看清楚,考的又是课外题目,你不能只重视课内,不重视课外,不过没关系,下次小心一点就好。
让孩子了解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之后,我们又打电话给老师,把这种情形跟老师讲。老师说,没关系,他那里还有一套题目,可以再给孩子做,这件事就圆满解决了。
以前,老二也是不太喜欢念书,他爸爸就用棍子打他,他反而不会屈服。记得有一次他在念语文时,他爸爸在旁边教他,怎么教他都不会,他爸爸就打他,打到出血,他还是不会。这并不是他真的不会,而是他在抗拒,用硬的对他不管用,他不能接受。
利诱和打骂都是为了让他们在学习中趁早定下性来。
当然要孩子定性,还有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光有物质利诱是不够的,这点我是从我的生母那里学来的。我母亲在我们亲姐妹上小学的时候,就让她们都迁往城里上学,我现在也是在跟着她的脚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