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成了主角,图书馆的角色是什么?
正如我在第七章中将要提到的,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与其提供内容的良莠不齐,使其欲取代图书馆的路途极为漫长。所以目前图书馆系统的最大威胁仍来自于本身。生命的象征便是变化与成长,死的东西不会改变,除非在接下来的10年、20年,图书馆系统做出适当的改变,否则其生存就将受到威胁。
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的氛围已经消亡,还差得远呢!回想15年前,录像带店四处林立,有线电视频道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使各图书馆不得不闭馆或缩短开放时间,那时便有人预言阅读将在美国绝迹。
在以前,你走进一家典型的美国书店,就会看到门上的标示:
▲进门后不准吃东西。
▲不得坐在地上。
▲不出售咖啡或零食。
▲不欢迎四处闲晃的人。
▲本店在晚上9点以前关门。
但在不到15年间,所有的标示都改了。“不准吃东西”的标示被咖啡座的广告所取代;懒骨头椅、舒适的沙发和阅读桌在店内星罗棋布,同时装设了免费的信息终端机;而关门时间竟是晚上11点,比许多录像带店还晚。而其成效是:大型连锁书店主宰了整个市场,到了周末,店内更是人山人海,可能得宣布店内有炸弹才能清场。
当时间进入公元2000年,有人对书店的盛况描述如下:“这些……超级书店对于这一代饥渴的读者们,有如安德鲁·卡内基图书馆(Andrew Carnegie Library)之于其父辈一般;社区中心和阅读室更是充斥了成千上万本书。细心规划的阅读浏览空间是如此舒适且令人放松,完全闻不到任何令人分心的商业气息,甚至有顾客就蜷曲在位于百老汇与82街口曼哈顿书店中的懒骨头椅子里,完全不受打扰地安详辞世,直到关门时才被发现。”(《纽约时代杂志》)
“新时代书店已经成为强有力的文化磁石,吸引了社会中某些阶层的人,使他们不再流连于公园或街角。这些书店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最后一块净土,让人们得以无忧无虑地汲取心灵的甘露,而不须花费一分钱,因为在这里,漫无目的的闲逛被称为浏览,而且是被允许的。”(《今日美国》)
每当阅读被认定已走入末路时,书店便将自己改造得更“平易近人”,从而起死回生。虽然现在看来理所当然,但仍过了近半个世纪,才终于有人跳出来承认,人们在阅读时喜欢坐得舒舒服服的,最好还能有点吃的、喝的。书店察觉到,如果把书店弄得舒适,又有可口的食物,“顾客便会上门”。顾客的确上门了,而且数量多得让图书馆管理员都羡慕得眼红了。
这样一个强而有力的信息,不知道学校和公立图书馆是否听到了?还要多久,我们的图书馆里才能有果汁、水果和汽水?公立图书馆附设咖啡座如何呢?提供舒适的座椅和便利的开放时段又如何?这些大型连锁书店周末的销售额占一周总销售额的42%。我并不觉得意外,因为大多数人在周末才有充足的时间仔细浏览并购买图书。但公立图书馆在哪些日子开放的时间最短呢?正是周六、周日。
如果还要花上200年,才能使学校与公立图书馆变得和书店一样平易近人,恐怕图书馆早就变成化石了。还好,美国国内已经有一些公立图书馆开始顺应时势,进行变革了。我们可以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购物中心里开始设立图书馆分馆这件事上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郊的罗斯威尔公共图书馆(Roseville Public Library),现在已附有咖啡店。咖啡端上桌,书籍流通率上升,赞助者嘴角亦上扬。让人大开眼界的是马萨诸塞州的杜塞贝利自由图书馆(Duxbury Massachusetts Free Library),它于1997年11月开馆,离学校、市立游泳池都只有几分钟的路程,馆内设置了个人免费市内电话以及一家法式咖啡吧。现在它已经成为青少年下课后最热门的去处了──换句话说,它很“平易近人”。
相反,也有人拒绝改变,害怕这样会使图书馆设立的目的被扭曲腐化。(我曾经在网络上的电子布告栏看到一位大学图书馆馆员的一篇文章,她说她要学生在看书前先把手洗干净都很难,所以就别想在馆内供应食物了。)图书馆不是为了存在而存在,它存在的目的是服务人群,如果里面一个人都没有,还谈什么服务呢?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