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福建省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首次要求将性与生殖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此前,教育部要求性教育纳入大学必修课,8月,被誉为“北京市首部性教材”的《成长的脚步》因内容“过于直接”、“尺度太大”,陷入舆论纷争。性教育是否该走近青少年?学术界刻不容缓的呼声不绝于耳,面对现实,多数家长为何难以接受?
远离侵害
前不久,热心读者张鸣跃在写给本报的来信中谈到了发生在他身边的情形:一学校设计了“女生家长(母亲)调查表”内容有:“你认为你女儿性发育正常吗?”、“你什么时候开始留意女儿的身体变化的?”、“你和女儿交谈过性话题吗?什么时候?”“你的女儿是从什么时候有性好奇的?是怎样好奇的?”“你对女儿的性成长最担心的是什么?采取过怎样的说教?”“你对学校新开设的性教育课程有什么建议?”结果是:大多妈妈给了学校一致的评价:“神经病!”一个星期内,有6名女生为此转了学校。
更有家长写信给校长:我的女儿与性毫无关系,在我们家庭,没这个字眼!我女儿好好的,心中无性一身干净,为何要用这鬼字眼来扰乱她?
现实中,更多的父母在青少年性教育的问题上,始终抱着的是“遇到问题再教育,不要事先提醒,避免过早唤醒性意识”的态度。部分家长认为,如果没有性教育,孩子可能还接触不到这些东西,一搞性教育,他们反倒对这些感兴趣了。
然而,目前每年全国有近200万妇女进行人工流产,其中约有四分之一是未成年少女。这些孩子,不是学校里的“坏学生”,也并非问题儿童。她们当中的许多人,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在父母面前都是乖孩子。
一位早早孕咨询师2010年统计表明:100名11岁至17岁的怀孕女孩,当被问其性知识的接受源时,得到的结果是:68名女孩说是来自“坏男孩”和陌生成年男人,大多被反复多次哄骗和玩弄,从“害怕”到“好玩”,所有性知识仅限“痛”、“痒”二字;23名是来自网上的成人网站、成人物品、成人黄片,从好奇到好色,遂自然而然地成为猎物。
也就是说,正是父母和校方缺乏对未成年孩子的性教育,至少让这68名女生遭遇了“坏男孩”和陌生成年男人的侵犯!
“学校和家长在青春期性教育中并未起到主导作用,青少年获取性信息的主要渠道仍然是网络、报刊和光盘等等。”北京大学(微博)医学部基础部医学心理学教授胡佩诚说,“但这些渠道的内容良莠不齐”。
日前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男孩女孩》第三册日前正式发行,全套教材已经出齐,并将在上海市部分学校的一至六年级试点教学。
据悉,《男孩女孩》曾经备受舆论关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从学界到坊间,仍有不少人对性教育要不要“从娃娃抓起”颇多质疑。该教材编写组在搜集资料时了解到,目前很多中小学生虽然备受家庭的呵护和宠爱,但是并不懂也不会妥善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在危险降临之前往往意识不到险境,当伤害发生之后又不敢伸张正义、及时解救自己。
因此,《男孩女孩》承担了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要帮助孩子们提高保护自己的警觉性,尽可能远离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方、有可能会伤害自己的人;当不幸遭遇危险时,不要惊慌失措,要开动脑筋抓牢生命的绿树枝。在不同的年龄段,教材给出了不同的保护自己的小窍门和有效方法。比如,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提出了不当格林童话里的“小红帽”,对小学中年级学生则提醒他们要勇于大声说出“我不要”,而对高年级学生则详细分析了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情境容易遭受侵害,一旦发生悲剧应该及时依法追究和保护好自己。
父母责任
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发现,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会把性健康课当作语文课或数学课一样对待,能够很坦然地接受,但六年级的孩子就不行了。为此,胡萍提醒家长,当孩子提出有关性的问题时,就是对孩子进行性健康教育的好时机。“父母往往会认为性健康教育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才能接受的教育,其实不然。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性健康教育。”胡萍说。
也有些父母担心在家或学校进行性问题的讨论可能会导致孩子过早的性体验和性交行为。许多研究表明,性教育结果与担心的后果恰恰相反。这是因为性教育通过公开传播性知识削弱了孩子对性的好奇心。另外,父母与孩子之间公开谈论性问题,还可通过讨论什么是合适的行为,性行为意味着什么,它的后果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清晰明确的行为准则。
专家提醒,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性教育应该有不同的内容。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从告诉孩子“男孩女孩不一样”开始,帮助孩子了解人的生理差别,继而告诉他们性与生命起源的关系,教会他们怎样保护自己的身体隐私、预防性侵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也就是性心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后,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看待和应对青春期生理、心理出现的急剧变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伦理和道德观念。
他山之石
据了解,西方较为成熟的青少年性教育一般开始的都比较早:马来西亚从孩子4岁就开始性教育,小学生都有一些有图画的小本子,宣传如何保护自己身体之类的知识。日本出版的小学第一册《卫生》课教科书封面就有女性和男性的身体和性器官的图。荷兰拥有欧洲国家最低的青少年怀孕比率,孩子6岁进小学时就已开始接受性教育,孩子们还可以自己做研究报告,甚至会在餐桌上和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美国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传授生育、两性差异、个人卫生、性道德等知识。上世纪70年代开始,性教育就进入了芬兰中小学的教学大纲,连幼儿园也有正面的性教育图书--《我们的身体》,家长可以像讲《一千零一夜》那样每天讲一节,性教育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在英美等国家较为流行“同伴教育”,即利用朋辈间的影响力,通过发展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自助群体,抵御来自社会的消极影响……
国外的一个基本教育理念是:七年级开始是学生第二性逐渐成熟的阶段,学校可以用一种体能锻炼的方式排解学生的青春期躁动。在健康教育方面,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以及性关系所连带的责任,也会教授如何吸引异性以及避免怀孕的方法。
当然,对性知识的“开放”也会带来青少年性行为、以及性疾病陷入失控状态。目前澳洲采取的是“恩威并施”的方法,即告诉学生性常识,但同时制作了许多访谈类记录片,以当事人的角度述说各自的悲惨遭遇,以此达到威慑学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