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彬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博士
如果让我列举这套“儿童哲学智慧书”系列的价值,我想有四个。首先,采用柏拉图“知识产婆术”式的一问一答,层层递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思辨能力和宽容心态;其次,用道德两难问题启发孩子的道德认识,引导孩子思考公平、正义等深层次命题,引导孩子道德推理、判断的方法; 再次,启蒙孩子的自我意识:认识人的生物特性,如何看待生长发育及与父母的关系,认识生命的可控与不可控因素;最后使家长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掌握引导幼儿思考的语汇和途径,提升家长应对孩子提问的自我效能感。
引导孩子阅读是一个交流思想、传承民族文化和基本价值观的过程,是亲子双向受益、互惠共赢的过程,是保持心理健康、获得幸福人生的过程。
一位中学生在给我的信中写到:老师,我最近总是想关于死亡的问题,而且一想到人最终都要离开这个世界,就会觉得现在这么忙碌、这么卖劲有什么用?这样想时情绪就会低沉好一阵,看到别的人都在努力又不得不打起精神来。我该怎样排解这种情绪、别再害怕死亡呢?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消极想法,正是因为幼年、童年时期没有机会阅读相关的书籍,缺乏对人生基本的哲理问题进行粗浅的思考,家长教师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因而引发了青春期的迷茫、倦怠。
青春期的孩子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借用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术语,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阶段,儿童必须思考所有已经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以便确认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也就是要获得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对发展健康人格是十分重要的,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人期的开始,如果这一阶段的心理困惑能够顺利解决,青少年就可以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积极乐观的品质
在《我,是什么?》分册里,有一个话题:你是动物吗?经过对六种答案的分析辩驳,作者最终写了这样一段话:
“人类是一种动物。因为人要吃东西,要呼吸,会死去,与其他动物一样。而且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并不是我们现在的样子,他们看起来更像猴子。不过我们跟动物又不太一样。我们会思考,会彼此交流,能创造,能改造世界……地球上其他生物都做不到这些。人死了以后,还有特别的仪式,就好像我们拒绝死亡,希望通过这种仪式证明人类和动物是不一样的。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小朋友,问这个问题,是想告诉你……
……人类和动物有着一样的自然需要。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大生物链里。
……了解“死亡”的概念,这让我们和其他动物不一样。
……和其他动物一样,人类也有保护大自然的责任。”
如果从幼儿阶段起,孩子就在图书和家长的引导下对诸如“生死、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等问题进行过稚嫩的思考,这些问题就会在他的头脑中沉淀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会逐步寻求属于自己的答案。由于有积累、有铺垫,这个问题就像日出日落那样成为孩子生命中一个自然而然的话题,而不是被动地等待青春期来临后孩子自发地去思考,好象很突兀地凭空冒出来一个念头,很容易把孩子搞懵,在心理上引起巨大的波动。
幼儿直观形象的思维水平无法满足他们思考抽象问题的需要,容易得出偏激的结论。成人需用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语言去解答他们的问题:既要给出一个答案,帮助孩子维持认知平衡,又要留出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比如《好和坏,是什么?》分册里,有一个话题:你应该实话实说吗?经过对六种答案的分析辩驳,作者最终写了这样一段话:
“说话,可以让你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能让人精神放松,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不过有时候说话也会产生问题。说太多,大家都会知道你的想法。有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听到实话。所以,有时你更愿意什么都不说,避免大家争吵。不过你应该用言语去伤害别人,或者把别人的秘密说出来吗?话一旦出口,就再也收不回去了。你说的话,应该是有分量、值得说的。而且说实话并不等于随便乱说。
小朋友,问这个问题,是想告诉你……
……事实真相对你和别人都非常有意义
……说话的时候,要学会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语 ,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
……并不是只有说话才能表达你自己。”
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这样做是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呢?不就是教孩子说话吗?可是事实上,如何引导孩子爱表达、会表达、表达得体需要每一位家长用心思考、用心引导。包括家长本身的言语交流技能同样需要锤炼。在心理健康培训和咨询的过程中,我们也屡屡感受到;亲子之间的冲突、人际关系处理失当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语言交流的错位。
从这个角度讲,“儿童哲学智慧书”为我们提供了亲子交流的范例,为家长掌握、开发亲子交流的语汇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相信,阅读这套书,受益的首先是我们成人,我们思考、辨别、内化了,同时结合东方文化背景把这些理念渗透到跟孩子的交流中去,孩子才会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