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1岁4个月,懂得害羞了

http://www.sina.com.cn    《张思莱育儿手记》 

  这天,某育儿杂志的一位主编要找我就有关育儿问题进行访谈。因为我和这个杂志的主编很熟,所以就请他们直接来到家中。当时除了主编之外,还有摄影师等多人。

  当访谈就要结束时,铭铭与阿姨外出回来了。我赶紧拉住铭铭,指着这些客人们对他说:“叫叔叔、叫阿姨!”谁知道平时一贯喜欢叫人的铭铭却急忙躲在小王的身后,双手紧紧地抓住小王的裤子不肯张嘴,小脸埋在小王的双腿间。我催促了多次,铭铭就是不张口。

  只见铭铭不时地从小王身后探出头来窥视着客人,红红的小脸露出一股窘态。

  主编笑着说:“铭铭懂得害羞了,是不是?看到这么多陌生人有点不好意思,躲起来了,对吧?”

  也许是女主编和颜悦色的言语,也许是屋里的气氛很宽松,所以铭铭露出一小脸来点点头就又缩回去了。

  我赶紧解释道:“原来铭铭特别爱叫人,小嘴还特别甜,我们这儿的邻居和保安都特别喜欢他。最近1个多月以来,见到外人开始表现得羞羞答答、扭扭捏捏的了,而且也不爱叫人了,显得很没有礼貌。”

  主编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数都有这种害羞的表现。不能说是不礼貌,对不对呀?铭铭!”主编说着说着就又将头转向了铭铭。铭铭赶紧点点头笑了。

  小王拉着铭铭的小手对铭铭说:“跟叔叔、阿姨说再见!”

  铭铭向客人们摆摆手说:“再见!”就回到了自己的屋里。

  我们就孩子害羞的问题又聊了起来。也许是我们没有注意他,也许孩子的好奇心促使他又回到了客人面前,铭铭开始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客人的摄影器材,不时抬起头来用询问的眼光看看客人的表情,当摄影师叔叔微笑着告诉他可以轻轻摸一摸时,他高兴地对摄影师说:“都都(叔叔)!”而且还非常乐意摄影师叔叔为他照相,时不时摆出了很酷的姿势,完全没有了开始时含羞的表现了。

  害羞大约在孩子1岁~1岁半之间发生。害羞是指感到不好意思,难为情,表情、态度极为不自然的一种情绪状态,是孩子暴露在自己不能控制的情景下时,促使孩子产生一种把自己藏起来的愿望的一种体验。心理学家孟昭兰在《情绪心理学》谈道:“当在熟悉的环境中碰到陌生人时,或者陌生人出现在社交场合,婴幼儿有时出现微笑,随后头和眼睛低垂,扭转身躯,把脸藏在母亲的裙子里或躲在母亲身后,或以不乐意的眼光偷看陌生人,表现出‘害羞’的表情。”害羞是伴随着言语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害羞的发生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的正常行为,也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着属于自己害羞的部分。

  人类害羞行为的发生有其积极的意义,它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当人面临着陌生环境或对陌生人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会感到不安全,从而产生一种自我保护和防备的反应。所以孩子在家里与亲人相处时,感到安全,因而不会害羞;而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让孩子失去安全感,所以通过害羞的表现来保护自己。

  虽然每个孩子都会存在着害羞行为,然而三四岁以后的幼儿如果过于害羞,或者持续表现害羞行为,就会被确定为有羞怯气质与性格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害羞是一种退缩性情绪状态,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意识情绪。这种情绪往往使得孩子变得忸怩、窘迫,思维、知觉和活动受到抑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如果孩子持续性表现害羞行为,过分忸怩、过分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过分负面的自我为中心,就会使“害羞”朝着性格孤僻方向发展,使孩子在社会适应方面出现越来越大的问题,不但自己会感到孤独与痛苦,甚至还会染上社交恐惧症。孩子如不能真正地表现自我,将来势必影响其人格的发展,阻碍他进步,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正视孩子害羞的问题。

  羞怯气质与性格的养成的原因,除了少数生理性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与生活环境、社交机遇和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关。

  1.生理性原因

  (1)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孩子的父母从小就过于害羞,往往孩子也过于害羞。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害羞心理学》中提出:“一般来讲,70%的父母和孩子拥有相似的情况:如果父母是害羞的,那么孩子也是害羞的……如果父母都不害羞,那么他们的孩子一般不会害羞,如果父母任何一方害羞的话,就加大了他们生出害羞孩子的可能性。”

  (2)先天气质问题:具有黏液质和抑郁质气质的孩子性格多内向,因不适应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而感到害羞。

  (3)身体有缺陷或者疾病缠身:这样的孩子往往特别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因而敏感和自卑,因此为了避免他人注意、嘲笑或被人看不起而采取害羞躲避的态度。

  2.环境因素

  (1)主流文化不同:每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不同,因此对儿童的影响也不同。例如我国长期受儒家学说影响,常常把害羞认为是一种美德,以“沉默是金”“含而不露”“贵人语话迟”“枪打出头鸟”来教育自己的子孙,常常喜欢用“害羞的小姑娘”或“有些羞怯的小男孩”来形容温顺的好孩子。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害羞心理学》中提道:“在人类所有族群中,害羞在亚裔美国人中最为普遍,这一现象也从跨国文化调查中得到证实:我们研究了很多国家的人,中国人和日本人是最害羞的。我们也曾探究原因,在亚洲文化中,害羞往往被当做一种美德,如晚辈对长辈的尊敬、谦逊和低调的举止,人们更愿意成为团体中的一员,而不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此外,每个家庭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养成的习性、习惯不同,对个人的行为习惯有着不同的影响。

  (2)受到挫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屡屡遭受挫折,又得不到大人的安慰和理解,迫使孩子寻求自我保护,而采取害羞等消极行为。

  3.父母的教养方式

  (1)过度保护:目前每个家庭多是一个子女,千般宠爱集一身,因此对孩子的照顾过度细致周到,什么事情都是家长出头露面处理,使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性,造成孩子不能很好接触社会,错失了许多社会交往的机会。当孩子习惯于一切都由家长来安排时,一旦孩子进入复杂的社会交往,顿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并产生恐惧和羞怯的情绪。

  (2)期望值过高:一些家长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理想的替代品,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就会表现出失望、沮丧,甚至怒斥,给孩子造成的压力甚大,久之孩子会自愧不如他人,产生自卑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羞于接触外界也不敢接触外界,总是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怕受到他人的耻笑;因此往往阻碍孩子的能力发展,影响孩子的成长。

  (3)家长严厉专制:由于家长严厉专制,使得孩子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经常受到批评和惩罚,使得孩子总是受到负面情绪影响,变得越来越不自信,逐渐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而处于害羞退缩的地位。

  因此,当孩子发生害羞的情绪时,就要正确地引导孩子:

  ● 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关爱自己的孩子,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完成,杜绝包办代替。

  ● 利用玩具和游戏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勇于谈出自己的想法。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和合作。

  ● 给孩子创造社交机会,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友好往来,教给孩子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学会赞美和宽容别人。

  ● 鼓励孩子善于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的真实感受,学会与别人进行沟通,首先学会的是与家长沟通。同时允许孩子发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对此家长应该表示理解,然后帮助孩子进行分析以正确对待。

  ● 对于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孩子及时获得自信。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正和批评,严重的需要进行严厉惩罚,批评和惩罚之后要及时向孩子表示父母是爱他的,只是不喜欢他的不良行为。

  ● 对于生理缺陷和疾病缠身的孩子,家长多以平常心态,像照顾正常孩子一样照顾他,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鼓励他善于发现自己有别于他人的长处,以树立自信心,自强不息勇于拼搏。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行为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