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1岁4个月为阿姨拿来小凳

http://www.sina.com.cn    《张思莱育儿手记》 

  1岁4个月 为蹲在地上的阿姨拿来小板凳——谈移情

  铭铭每天上午都要与阿姨一起外出游玩2小时,主要是去离家不远的延安绿地、淮海公园和湖滨公园,那里树木很多,绿荫葱葱,很是凉快!下午睡醒后就在小区的院子里玩,因为院子里有很多从幼儿园里接回来的孩子,再加上同龄大的孩子睡醒后也喜欢到院子里玩,所以傍晚小区特别热闹。

  最近铭铭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们凑到一起玩,虽然他们这些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在一起也只是各玩各的,不过还是喜欢凑在一起,哪怕多看几眼也好。这与这个阶段孩子社会交往能力还比较弱有关。

  虽说是5月末,可是在上海就已经比较热了,而且因为快要入梅,所以天气也让人感到有些发闷。有的时候还真让人受不了,我最怕这个时候上街了,小王因为是南昌人,她比较习惯这种天气。但是今天一进门我就看见铭铭和小王都面红耳赤的,铭铭的小背心也被汗湿了。进屋后小王赶紧给铭铭擦汗,一边擦汗一边对我说:“铭铭看见一个跟他大小差不多的小朋友,由他爷爷带着,是一个外地到上海打工的人的孩子,孩子虽然脏兮兮的,可是看起来很结实。铭铭特别喜欢这个孩子。这两个孩子就围着大树跑个不停。看!全身都是汗。要不是那家的爷爷要回家带走了孩子,铭铭还不愿意回来呢!”

  说完小王就又给铭铭倒白开水喝。她让铭铭坐在小圆凳子上,小王就势蹲在地上端着水杯让他喝。

  “你把水杯给他,让他自己喝,都这么大了。你蹲着喂他多累呀!”我对小王说,还没等小王回答,只见铭铭站起来,用手推开水杯自己走进厨房里,双手拿着一个圆凳出来了,然后将圆凳摆在小王的旁边,拉着小王的手示意让她坐上去,嘴里还不停地说:“阿姨,坐坐!阿姨,累!”

  “哇!咱们铭铭会心疼人了,知道阿姨累,给阿姨拿来凳子坐!真懂事!”我高兴地夸奖铭铭。

  小王也感动得不得了,抱着铭铭不停地亲吻,说:“阿姨没有白疼你,懂得关心阿姨了。我们铭铭又长大了,懂事了!”

  铭铭能够体会到阿姨蹲着累,并且给阿姨拿来凳子坐,帮助阿姨解决困难,这是一种移情行为。移情是一种既能识别他人的情感,又能够分享他人情感,还能够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并体贴、关心和帮助别人的行为。移情是情绪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等都是典型的移情表现。

  移情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利他行为和其他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移情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们道德价值观的取向;移情是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通过由头脑中特定的道德标准,对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或人感到不满或愤怒,同情他人的不幸和痛苦,为自己不能给他们提供帮助而感到内疚;正因为有了移情的体验,所以才能处处为别人着想,从他人角度看问题,这样才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移情本身是一种“亲社会动机”,具有引发热心助人行为、富有同情心和抑制攻击性行为等亲社会功能,它有助于维护社会联结,促进人际友好关系建立的一种心理手段,所以是我们现实社会所提倡的。因此了解婴幼儿移情的发展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婴幼儿移情发展的过程:

  1岁左右是移情的原始阶段。

  大多数孩子出生后都或多或少有着移情能力,但是对他人情绪的反应是比较笼统的,绝大多数是从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出发。由于婴儿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这时的移情还处于一种非常原始状态,常常会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当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一样来处理。

  1~2岁是“自我中心”式移情阶段。

  这时幼儿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萌芽,初步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不同,能够意识到他人并非自己,正在体验一种情绪时产生移情呼唤。由于“自我中心”的发展特点,他们识别、判断、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不够,容易受外界刺激或别人情绪的影响,所以,他们的移情大多还保留在模仿阶段,会把别人的混淆为自己的,在安慰别人时犹如安慰自己一般,采取的帮助方式可能不恰当。

  2~3岁是对他人情感的移情阶段。

  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开始能意识到别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情感、需要,以及对事物的不同理解。此时的幼儿能够对他人的感受进行推断,做出更多的反应。看到别的孩子受到责罚,他们会感到很难过;有些甚至还会以模仿他人的方式向对方表示安慰。3岁的幼儿随着语言的发展,能够从语言中辨别出意义来,即使他人不在时通过听到对有关他人的感受的描述而产生移情,而不只是单纯从他人的表情中辨别。此时由移情采用的行动方式能够更熟练地以合适的方式帮助别人。

  3岁以后是对他人总体生活状况的移情阶段。

  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走出自我中心,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各有自己的历史和个性,对他人情感的理解能力更强,能从“表情”来辨别和理解各种情绪,换位思考能力不断发展。这时孩子可以感受到群体的痛苦,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取悦他人,获得满足。移情的发展达到了超越直接情境的阶段。

  研究表明,条件反射、直接联想、模仿、象征性联想、角色扮演等都可以产生移情,但是移情的产生必须具备三要素:首先,需要感知他人的情绪,即通过他人情绪的外显表情来感知他人所处的情绪状态;其次,能够理解他人所处情境,即个体能从当事者的角度来看待其所处的情绪状态,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情绪表达的意义;最后具有相应的情绪体验的经验,即个体若有了类似情境中的情绪体验的经验,那么当其看到受害者的情绪表达和所处的情境时,就会唤起自己生活经验中的类似的情绪反应,进而产生移情体验。

  对于婴幼儿来说健康的生长环境有助于移情能力的提高,反之可能压制了移情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家庭的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应该有意识地根据幼儿移情的发展特点,对幼儿先天的移情倾向加以有效的引导和培养,这里必须要强调的是:安全依恋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情绪状态、增强他的移情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所表现出的各种情绪做出积极的反应,引导幼儿感知和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情感越丰富,就越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情感变化,其移情能力就越强。而且只有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情绪,才能够达到互相理解和沟通的目的,才有助于幼儿的社会交往的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既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孩子最先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情绪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该主动打开自己的情感大门,向孩子表达自己产生喜、怒、哀、乐、恐等情绪的原因,并将各种情绪的外显行为即各种情绪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语言等向孩子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及自己是如何处理的。让孩子逐步理解各种情绪以及它们的外显行为,通过了解自己的父母的情绪、情感,进一步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培养孩子从别人的语言、声音、表情等准确地辨别各种情绪的能力,提高孩子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性。对于我国自古以来崇尚的儒家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如“不苟言笑”“喜怒不形于色”等善于掩盖或抑制自己的真正情绪、情感是不可取的。尤其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过度细致的保护和社会交往机会的匮乏,使孩子们缺乏对各种情绪体验的机会以及识别各种情绪外显行为的能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在家庭中首先要培养孩子学会爱父母、爱自己的亲人,这样才有可能去爱其他人。一个只爱自己,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会爱别人的。首先在自己亲近的人际关系中学会了移情,才能更好地对其他人产生移情。

  另外,家长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外人进行交往,尤其是同龄的小朋友。在接触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如何感知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学会“察言观色”、换位思考、理解和尊重。引导孩子为小朋友的好事感到高兴,对小朋友的痛苦和不幸表示同情并给予安慰和帮助,学会宽容。当孩子做出移情的举动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不断地灌输给孩子,这样才助于提高幼儿的移情发展水平,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通过游戏角色的扮演、讲故事、阅读、看卡通片等方式,让孩子了解不同身份的人遇到各种情境会怎样想、怎样做,启发孩子移情产生,也是不错的移情训练方法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行为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