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1岁6个月宝宝怕姥姥

http://www.sina.com.cn    《张思莱育儿手记》 

  这天晚上因为女儿女婿外出要参加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小王去理发,我一个人带着铭铭在家里玩。这时的天气已经很热了,而且由于上海已经进入梅雨季节,蚊子很多,我怕屋里亮灯招蚊子,准备将各个房间的灯关上,然后打开阳台的窗户通通风。这时铭铭紧紧地拉住我的手,一步不落地跟着我,有几次他都踩在我的脚面上了。

  “铭铭,别踩姥姥行不行?你差点绊姥姥一个跟头!”我说着说着,就感觉到我的拖鞋后跟又被他踩住了,一抬脚,由于他紧贴着我还没有收回脚来,我身子一歪,要不是及时扶着墙,他也随着我一起跌倒了。

  “哎呀!铭铭你怎么啦?怎么越说你不要踩我,你越踩我!跟这么紧干什么?姥姥也不走,这不是拉着你的手嘛!”我一边说,一边摸黑准备进我的房间。

  “姥姥!怕!”铭铭哆哆嗦嗦地回答,我的房间由于面对淮海中路大街,可以饱览夜上海的美景:远处的高楼大厦都被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装饰得漂亮非凡。璀璨灯火,浪漫奇幻,在黑夜中若隐若现犹如置身仙境一般。对面公寓楼顶露天游泳池上装饰的各色灯光,透过窗户将我的屋照得一会儿红,一会儿白,刚变成蓝色,霎时间又成了绿色,光彩夺目。

  “怕?什么怕?我的屋多漂亮呀!照得五彩缤纷,真好看!”我笑呵呵地回答。

  “姥姥!开灯!快开灯!拉上!”铭铭的祈求声中带着哭腔,我看见他用手指着窗帘。

  “姥姥,铭铭怕——铭铭害怕——”只见铭铭指着外面射进屋里墙上忽明忽暗、光怪陆离的灯光,再加上我们两个映在墙上的黑黑的、长长的身影,对于1岁半的铭铭更加重了他的恐惧。借着外面的光,我看见铭铭脸上表现出的紧张表情。我急忙关上门打开灯,拉上窗帘,只见铭铭睁大的眼睛里含着泪水,嘴微微张着,全身汗渍渍的。我打开了空调(我特别受不了这种闷热的天气),然后蹲下来,拉着他的双手,看着他说:“铭铭,你怕什么?有什么好害怕的!这不是有姥姥在身边嘛!”说完,我把他抱在胸前一边抚摸着他的头,一边安慰着他:“铭铭,不要害怕,那是灯光照的,什么都没有!你看,姥姥打开灯拉上窗帘不就什么也没有了吗!再说,有姥姥在旁边,铭铭就更不要害怕了。”

  渐渐的铭铭在我的怀里平静下来。于是我和铭铭开始玩配对游戏,铭铭显得特别高兴,似乎已经忘了刚才害怕的事情。于是我又给铭铭讲鼹鼠的故事,我有意识地将小鼹鼠如何坐着火箭到了一个荒岛,在荒岛上由于海蟹的帮助又如何修好了火箭重新飞上天空的故事讲给他听。

  “铭铭,你说鼹鼠坐火箭是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呀?火箭是不是很漂亮呀?要是在夜里,火箭发出耀眼的光芒小鼹鼠一定特别喜欢坐,铭铭是不是也喜欢看这样的火箭呀?”因为铭铭看过《鼹鼠的故事》的光盘,所以他很熟悉这个故事和画面,而且特别喜欢故事中热心帮助别人,也不时制造一点小麻烦的小鼹鼠。

  铭铭高兴地点点头。于是我抱着铭铭站在窗前,轻轻拉开窗帘一角,指着远处的一座装饰着霓虹灯的高楼,对铭铭说:“你看那座高楼亮着的彩色灯是不是像火箭一样,说不定这就是鼹鼠喜欢坐的那种火箭呢!你看楼上的灯光一闪一闪的多像飞起来的火箭呀!你喜欢吗?”

  铭铭说:“喜欢!”

  “这个火箭不可怕吧!所以铭铭就不用害怕,说不定小鼹鼠会坐着高楼上的火箭到我们家来呢!如果关上窗帘鼹鼠就找不到我们家了,对不对?”我看见铭铭点点头,于是我赶紧说:“那我们就拉开窗帘看着那个火箭是不是来?”

  “好的!”铭铭又点了点头。

  我和铭铭坐在床上看着窗外,不一会就看见铭铭打着哈欠,眼皮耷拉下来。“铭铭,你困了,我们睡觉去吧!明天我们再看。”我让铭铭脱了衣服躺在了床上。

  铭铭迷迷糊糊地说:“姥姥!不是火箭,是灯。”说完就睡着了。

  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是孩子出生后就具有的情绪反应,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情绪。虽然恐惧是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情绪,而且恐惧可以作为警戒信号使婴幼儿逃离危险,使父母及时发现并帮助去除危害性事物,给予孩子适当的安抚和鼓励。但是恐惧也是一种强效应的情绪,有很大的反应效能,对人的知觉、思维、和行动都有显著的影响,在全部基本情绪中具有最强的压抑作用。如果孩子长期处于恐惧情绪的体验中,就会造成孩子精神极度紧张和压抑,使得思维受到抑制、动作笨拙,活动受限、严重地影响了孩子认知的发展;如果长期、多次地生活在一个恐惧的环境中或者缺乏父母或亲人的关怀和爱抚,就会促成孩子形成胆小、怯懦、退缩、逃避的个性。

  孩子恐惧的发展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本能的恐惧:是孩子一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这是一种本能、反射性的反应。当突然改变新生儿的姿势或者听到大的声音时,新生儿立即双臂外展,手指分开,上肢屈曲、内收做出拥抱状,并伴有啼哭。这就是因为新生儿体位突然改变而引发的一种原始的、本能的恐惧情绪。

  2.与感知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约从4个月以后出现。例如孩子去医院接种疫苗,经历了被注射器扎的不愉快的体验,造成孩子只要一看见注射器就产生恐惧而大哭,进而发展到一看见穿白大褂的人或者医院就产生恐惧的情绪。这时婴儿借助经验,视觉逐渐对恐惧渐渐产生了主要作用。

  3.怕生:随着孩子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记忆能力的增强,尤其是长久记忆的发展,孩子在6~8个月已经能够区分熟悉或陌生的环境或人,开始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产生恐惧(认生),尤其是八九个月到1岁,认生情绪发展到最高峰。对没有见过的物体产生恐惧,开始产生深度的恐惧。

  4.预测性恐惧:1岁半~2岁的孩子,随着他想象、预测和推理的发展,或者所受到的文化和认知的影响,开始对黑暗、动物、鬼怪和想象中的怪物等产生恐惧。3岁以后对陌生恐惧逐渐下降,而由想象—认知引起的害怕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对于婴幼儿来说,母亲或家人的离去,安全感消失,也会引起恐惧。

  恐惧情绪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在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以上各个阶段对不同事物的恐惧情绪。但是我们发现,面对同一种陌生、新异的事物,有的孩子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有的孩子却会冷静对待。其原因除了与先天气质有关,更主要的是与后天的习得性有关。引起恐惧的原因很多:

  1.天然线索

  凡是强大的、新异的、变化大的事件都可以引起孩子的恐惧,如大的声音、从高处降落、突然的变化、突然的接近、疼痛、孤独等都是引起恐惧的天然线索。像对黑暗、动物、陌生人、陌生环境都是天然线索派生出来的。

  2.文化—认知的影响

  随着孩子的想象力的发展,在孩子的头脑中会出现想象中的妖魔鬼怪、幽灵、死亡,以及看到书籍或影视中恐怖的画面、大人讲的恐怖故事。或者由于宗教信仰而产生的对神灵的敬畏而引起的恐惧。

  3.家长的原因

  (1)过度保护,当孩子7~8个月的时候遇到陌生而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亲人的面孔上寻找表情和动作的信息,然后决定他们的行动。如果家长表现出微笑、肯定和鼓励的面部表情他们就会勇敢面对。如果亲人为了限制孩子的活动而表现出紧张、恐惧、威吓的面部表情和举止时,孩子就会紧张、焦虑、畏缩不前。过度受保护的孩子因失去了体验害怕和抵抗恐惧的机会,限制了孩子的认知发展,养成了胆小怯懦的个性。

  (2)家长的简单粗暴的教育。这种行为加重了孩子对恐惧情境的想象和认知加工,导致孩子自身增加更多的恐惧体验,并被孩子自身放大和强化。当孩子出现胆小的迹象时,家长利用恐惧、威吓的手段促使孩子服从他的命令,不但无助于克服胆小的行为,而且在孩子的情绪结构中含有过多的恐惧成分,这样孩子就会养成回避新异事物的习惯性行为,他们安于现实环境,墨守成规,形成保守、内向的性格,造成孩子胆小怯懦的个性。

  (3)家长的潜移默化。由于父母胆小,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会把自己的胆怯表现出来,因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也变得学会害怕、胆怯和畏缩。因为与这样的父母在一起缺乏安全感,久之孩子也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孩子早期出现的恐惧天然诱因呢?

  (1)首先家长要清楚,婴幼儿在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因天然诱因出现的恐惧是正常的,也是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给予孩子最大的关爱,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快乐,有助于减轻和克服恐惧情绪。当孩子面对引发恐惧的诱因时,家长需要刻意地保护孩子,尽量减轻孩子恐惧的程度,为孩子提供安全的港湾;同时要做一个理智的家长,该放手时就放手,创造机会鼓励和引导孩子去战胜恐惧以获得更多的成功的经验,这样孩子才能获得自信、敢于进取、逐渐铸造成坚强、勇敢的性格。

  (2)当孩子出现胆小的倾向时,家长不能人为地加重孩子的恐惧感,如恐吓孩子,给孩子讲有恐怖情节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视节目。

  因为幼儿时期的孩子存在着泛灵心理,他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他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他们往往把看到的、听到的书籍、影视作品、故事里的妖魔鬼怪的情节或形象与现实生活相混淆,又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认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着妖魔鬼怪,甚至还会产生幻觉,从而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

  (3)不同气质的孩子对待新异事物或者新环境会有不同的表现。

  容易型气质的孩子很容易接受新环境和新事物,但是这样的孩子往往面对危险情境不能警觉,因此需要家长要时刻提醒和适当地限制孩子。困难型气质的孩子对待新事物、新环境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好处是遇到危险的情境能够保护自己,而且不会主动去探索危险的事情;但缺点是难以接受新事物、新环境,保守而故步自封难以进步。对待这类的孩子需要家长极大的耐心和宽容给予帮助,决不能采取责怪和惩罚的态度,这样反而更加重孩子消极的情绪甚至产生敌意的反抗情绪。迟缓型气质的孩子对新事物、新环境和生活变化起初回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可以逐渐接受和适应。这类孩子随着家长的不同抚爱和教育逐渐发生分化。如果家长强迫孩子去适应新环境或新事物,会加重孩子的逃避行为,压力越大,逃避越强;而且还会引起亲子关系日益紧张,影响孩子心理多方面的发展。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要想帮助孩子克服胆小、怯懦的心理,家长自己首先在遇到危险或不安定的因素后能够做到临危不惧、沉着应对才可以给孩子树立战胜恐惧的榜样。

  附:每个年龄段引发恐惧的诱因

  4个月内:主要是听觉、肤觉、肌体觉刺激引的,如突然高声、突然改变身体姿势。

  4个月以后:对不愉快的经验刺激产生恐惧,如打针,甚至对医生、白大褂、医院等产生恐惧。

  6~12个月:6~8个月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产生警觉;八九个月以后的孩子会对陌生人、陌生环境、深度(高处)产生恐惧。

  1岁:对突然大声音、陌生事物、妈妈离去(分离焦虑)产生恐惧,1岁半以后开始对想象中的怪物产生恐惧。

  2岁:听到某些声音,如噪声、雷鸣声、某些动物的吼声,看到某些事物,如高楼、汽车驶近、黑暗,怕关灯、怕在黑屋里独处、对书籍、影视作品中的恐惧画面产生恐惧。

  3岁:对陌生事物恐惧减轻,但仍对黑暗、独睡、动物、夜间家长外出恐惧。

  4岁:除了3岁时惧怕的事物,对死亡、听觉事物害怕,如警报声。

  5岁:已经不太害怕动物,但是惧怕受伤和跌倒、黑暗、雷电交加的夜晚、警报声。

  6岁:对声音、黑暗、孤独、妖魔鬼怪等惧怕。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行为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