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是神马让叛逆学生脱胎换骨(2)

http://www.sina.com.cn    《一百万也换不来一个好孩子》 

  果然,牛身后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蒙古包,洁白的毛毡在雪野里、在皎洁的月光辉映下,像童话里的宫殿般闪闪发光。李超军停下来,脱下军大衣,从包里翻出防寒服穿上,一边穿一边说:“穿漂亮点,让人家看着顺眼些。”康老师赞许地点了点头,心中感叹:这小子第一次知道考虑别人的感受了,生存的压力真是最能教育人啊!

  敲开门后,李超军对着开门的女人彬彬有礼地鞠了一躬,然后态度恳切地说想借宿一夜。女主人面露犹豫之色:“我一个人在家,不便让男人留宿……”李超军连忙说:“我不是男人。不,我是说我还是学生。这是我的老师,他是好男人。您放心。”见女主人不说话了,李超军很失望:“实在不行,我们就在您的蒙古包外睡,能避些风也是好的。”那妇人听他说得可怜,不禁红了眼圈,连忙把他们让进蒙古包里,还端出暖暖的奶茶款待他们。

  对女主人的收留,李超军感激万分。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在院子里帮忙劈柴,一边抡斧头,一边放声歌唱。劈完柴,看见门外无数堆黑牛粪像地雷阵似的遍布在洁白的雪地上,李超军又去捡牛粪。善良的女主人上前夺过粪筐。李超军又提水桶去挤牛奶,白花花的牛奶喷了他一脸一身,李超军把脸上的牛奶一抹,笑着对康老师说:“怎么妈妈给我住了十几年别墅,我也没感谢过她?真是奇怪……”

  康老师想扫院子,刚拿起扫帚,就被李超军抢过去了。康老师闲着无事,就在院里踱方步,心里琢磨着苦难教育的道理……

  两天后,师生二人返回张家口。在李超军的提议下,他俩跑到鞋店义务擦了半天鞋。自然,李超军不忘重申他的确是千万富翁的儿子。老板惊得目瞪口呆,动手从李超军脚上扒下皮鞋,给他擦得锃亮锃亮。师生二人也把老板和所有工友的鞋全擦得一干二净。

  第二天,师生二人在凌晨6点返回石家庄。一进门,李超军就喊:“老杜,我给你擦皮鞋!”

  当天下午,中心为李超军体验生活归来开欢迎会,李超军的父母也前来参加。

  李超军自己做了几份证书,写上不同的话,分别送给老师和父母。他给康老师的证书是:最敬业的人。他说:“为了提高我的抗挫折能力,为了让我知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学会感恩,康老师九死一生,吃苦受冻,却义无反顾。老师,谢谢你!”他发给父母的证书是:最感谢的人。他说:“爸爸妈妈,你们生了我、养了我,给我住豪华别墅,还雇保姆让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一直以为自己生来就该如此,从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天堂。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后,我才知道,你们给我的是多么幸福的生活!这10天出门在外,受了无数白眼和欺负,我才知道家是多么温暖,父母是多么爱我!今天,我发自肺腑地说: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谢谢你们生了我,养了我!”

  母亲泪流满面。父亲一直低着头,怕在场的师生看到他的泪光……

  杜主任也动情地说:“经过为期10天的苦难教育,李超军同学有了很大进步。今后的日子里,也许他还会厌学,还会对父母不尊敬,但是,他已经学会了感恩,懂得了珍惜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越变越好!”

  全场掌声雷动。

  温馨点读            

  也许如文中所述,吃苦教育对部分孩子的确有短暂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吃苦夏令营就又遍地开花了。

  父母们就是爱赶时尚,前几年素质教育火,就逼着孩子学钢琴、学书法,没少折腾。现在有专家说,孩子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应该进行吃苦教育,于是家长们纷纷花钱送孩子去进吃苦夏令营。

  殊不知,目前的吃苦教育有两个误区。第一,把吃苦、做苦力认为是挫折教育。其实,对孩子而言,人生的挫折是考试失败、人际关系不和谐等,而绝非出几身汗、吃几个窝头。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孩子学会如何面对考试失败,如何面对愿望落空,如何化解与同学或老师的矛盾,等等。第二,以为吃苦教育就是让孩子受罪或做重体力活儿。其实,吃苦教育和做苦力,虽同有一个“苦”字,却是两码事儿。

  现在的很多吃苦夏令营,充其量是让孩子过几天艰苦生活,以期他们能认识到家里衣食无忧的生活是幸福的,要对父母有一点儿感恩,对生活有一点儿知足。但是,这纯属家长一相情愿的空想和愿望。实际上,吃苦教育不是灵丹妙药。第一,也许孩子刚回家时,两相对比,觉得平时的生活原来是天上人间,可是珍惜了几天,正如家长所抱怨的那样,从第三天起,孩子又打回了原形,不再洗自己的衣服,继续打电脑游戏。第二,吃苦教育不但不可能对所有的孩子都有效,可能还会令一部分孩子反感抵触:这是处罚我吧?因为许多吃苦夏令营,手段不外是让孩子急行军、做重体力活儿、吃忆苦饭。孩子还会想,父母想让我学节俭,可他们干嘛花一大笔钱让我重回旧社会?

  家长们不要迷信吃苦夏令营。第一,想想看,改变一个孩子的品质,让他知道感恩懂得知足,怎么可能是吃几天苦就能完成的?正如一劳不能永逸,一苦也不能永逸。人格的塑造从来都是旷日持久的艰巨工程。第二,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职责所在,那种以为交了钱,把孩子推给别人去教育就能高枕无忧,根本就是花钱给自己的不负责买借口。

  与其花钱把孩子送到吃苦夏令营,不如在假期让孩子参加劳动。父母如果来自农村,就把孩子送到乡下,一是让他去照顾乡下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顺便做做农活儿;二是让他真正地接触并了解农村生活,看一看农村孩子的日子是多么艰难,这远比夏令营人为制造出来的所谓苦难,更能打动孩子的纯洁心灵。当然,也可让孩子留在城市,参与父母赖以谋生的工作或在家给父母洗衣做饭。卖菜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假期去卖菜,开小店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当店员。艰难的生活,往往是最好的教科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

  记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洗自己的衣服,打扫自己的房间,帮父母做饭,等等,是最好的吃苦教育。

  在美国,再有钱的父母也要让孩子做些剪草、打扫卫生的活儿,再有钱的家庭,也要在寒冷的清晨,一大早把孩子从被窝里拽起来,让他赶在上学前送报纸。而我们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至于报纸上总有这样一些报道:一个大学生放假,背了一个大袋东西回家,父母打开袋子,臭气扑鼻,原来是儿子一学期穿脏的袜子!另一个大学生因不会洗衣铺床,父母在大学附近给他租房并雇了保姆。

  做家务像所有的劳动一样,不仅能令孩子身体健康,也能令孩子心理健康。做家务令孩子觉得他也是家庭的一员,在天长日久的家务劳动中,能培育出他对家庭的责任感。

  做家务也能培育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事实上,第一次做菜的孩子,都会大呼:“原来做菜这么复杂!”一罐汤需要到市场买菜买鸡,跟小贩讨价还价,然后洗、剁、加各种配料……十几道工序,再熬上两三个小时。一碗浓汤,原来蕴涵了许多辛苦,也蕴含了浓浓亲情……

  父母要教孩子学会爱别人,首先就要教孩子从爱父母开始。要告诉孩子,替父母分担家务是体贴父母、回馈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方式之一。

  教育家陈鹤琴在他的《家庭教育》中说,一个母亲告诉孩子们:“你们吃的穿的,都是父亲辛苦工作所挣,难道不该做点儿什么让父亲快乐,以表示你们的感激吗?”母亲让女儿穿着漂亮干净的衣服,站在门口等父亲归来,又吩咐两个儿子打扫卫生,她自己去做饭。等父亲下班回到家,看到女儿在门口欢迎自己,高兴地牵着女儿的手进门。屋里屋外,已被儿子收拾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妻子立刻端来热腾腾的饭菜。这个男人在外的辛劳一扫而空。

  陈鹤琴先生举了这个例子后,又写道:“古语道,‘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史记·淮阴侯列传》)可知受人之赐,不可不答以相当之报。虽说小孩子的年龄幼稚,能力薄弱,不能载父母之恩,怀父之忧,死父之事,但是也不可不予父母相当的酬报。酬报之道没有别的,不过使做父亲的快活罢了。”

  记者曾采访著名教育家、山西通宝育杰学校校长詹文龄,她也认为做家务的孩子有出息,以下是詹老师所述《做家务的孩子有出息》一文——

  父母本来应该会教育孩子的,就像动物妈妈是会教育动物宝宝一样。可为什么家庭教育有那么多的问题?为什么有的父母居然不知该怎样教育孩子了?这是因为一些父母的育儿智慧被太多的欲望和功利掩盖了,尤其是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太紧张、太急躁了。父母总是低估孩子的能力,从小对孩子进行密不透风的成才教育,剥夺了孩子的成长舞台。把孩子管成了事事依赖父母的精神残疾。其实家庭教育就在你天天经历的生活中,比如,让孩子从小参与做家务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

  我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孩子们小的时候,我们也和现在的父母一样,时时憧憬着他们美好的未来。可那时正值20世纪70年代中期,根本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富的有关家庭教育的图书。怎么使他们健康成长?我采用的是自然而然的生活教育。当时正好生活也比较艰苦,家务劳动很繁重,我和爱人工作又很忙。我们让孩子们和父母一起承担起了家务劳动。那时,大儿子只有7岁,女儿6岁,但我们把他们当成正式的家庭成员,认真地召开了家庭会议,对家务进行了分工,他们承担了诸如接送弟弟、买菜、做晚饭等家务。刚开始,我和他爸爸不放心,偷偷跟着,但我们约定再着急也不插手,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人生的开始,没有人能够代替。然而真正做到这些,父母需要极大的胆量和耐心。

  那时候,做饭不像现在这样简单。需要弄火,两个孩子个子刚比灶台高一点儿,下午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捅火做饭,有时候弄不好,火灭了还得重新生,孩子们常常被烟熏得睁不开眼。可他们知道,爸爸妈妈回家晚,做不好饭就得饿肚子,久而久之,孩子们把这些当成了自己应该做的。大儿子高考的前一天,他的小学班主任来串门,看到他在和面蒸馒头,惊讶地说:“你怎么还在做饭呢?”他说:“那我妈妈她们吃啥呀?”

  那时屋里没有自来水管,更没有洗衣机。记得寒冬腊月天,我在家里洗好了衣服,需要到院里的公共水管去冲洗,大儿子已上四年级了,到院里冲衣服是他的事。当时真可谓是滴水成冰,水管冻得手一碰还粘手,我儿子抱着一大盆衣服,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洗,院里人常常羡慕地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懂事!”

  农村人说,男孩不吃十年闲饭,其实孩子是能做到的,只是我们常常低估孩子的能力。我的大儿子不到10岁就和他爸爸一起承担了拉土、拉煤、打煤糕、盖厨房等体力活儿。女儿也一样,4岁多就照看弟弟,上三年级时每天打扫家就成了她的事。只要女儿一擦地,全家人都必须得把脚抬起,不许弄脏地,大家都得听她的命令,就连调皮的小弟弟也乖乖地抬着脚停止了玩耍,直到地面干了才能放下脚。

  孩子们从小知道这是我的家,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姊妹。他们特别关心家人,懂得勤俭持家,家里烧火用的柴和煤,都是孩子们捡来的。就连两岁的小弟弟也学会了,一次在院里发现了一个煤核,硬是高高地举着,嘴里还喊着“煤核!煤核!”跑回了家。每天买菜,都选择在菜市快关门的时候,两个孩子硬是从一堆处理的菜中,认认真真地选了较好点儿的买回家。放暑假时,他们发现邻居在准备过冬的菜,立即反复学习反复实验,自己动手腌制雪里红和西红柿酱,很是了不起。

  没有任何教育痕迹的、平平实实每一天的日常生活,是孩子的爱心、责任心、自信心和独立、合作、敢于冒险等能力和品质成长的最好载体。孩子们从小就是这样生活着的,一切都很正常,没有怨言,不需要表扬。家务劳动使他们得到了真正的成长,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宝贵财富。大儿子上大学时,担任了学生会主席,第一批入了党。

  他说:“妈妈,其实我不比同学们强到哪里,我只是爱管事,爱帮助别人。”他自己也认为这和他从小做家务,承担家庭责任是分不开的。他们现在虽然不是什么大企业家,也算不上什么成功人士,但是他们有自己温馨的家庭,有相知的朋友,有自己喜欢和奋斗的事业,生活得平和而快乐。

  哈佛大学曾对456名孩子跟踪研究20年,这些孩子被分为两类,爱做家务的和不爱做家务的。20年后,他们失业人数是1∶15,犯罪是1∶10,收入也是爱做家务的比不爱做的高20%。而且,爱做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比较健康。现在的一些父母,常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什么也别管,学习好就行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杀伤力很大的一句话,它彻底割断了孩子和父母、和家庭,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这样的孩子不再有牵挂、担当和责任,也没有了柔软的天伦之乐。孤独和自私会不时地吞噬着孩子们健康的心灵,啃老族很多时候就出现在这些孩子中。

  生活即教育,让孩子从小参与家务劳动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