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理解、接纳他的朋友和需求

http://www.sina.com.cn    《爱让成长不烦恼》 

  理解、接纳他的朋友和需求,而不是批评、否定和攻击他们。

  我常在演讲中开玩笑,但也是据实地说:“我们对孩子拥有影响力的有效期限,只有最初的6年。” 6岁之前,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中,我们常会听见他们一个比一个高声地争辩说:“我妈妈说……”或:“我爸爸说……”如果我们到幼儿园的教室外去偷听小朋友们的对话,就会大笑不已地听见这些小孩们把自己的爸爸没边地夸成比蜘蛛侠还要厉害好几千倍的英雄。

  上了小学之后,这个曾经口中只有“我妈妈说”、“我爸爸说”的小孩,改了口。但凡爸爸妈妈的话和老师说的有任何相左之处,他一定毫不考虑地纠正你说:“我老师说……”在这个阶段,老师对孩子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许多低年级的小学生发现老师也去厕所时,会很惊愕,他们想:“啊?老师也要上厕所啊!”而小女孩写“我的将来”这个作文题目时,大约有70%的女孩会希望自己将来是个老师。

  可是老师的好日子也不会太久。等孩子进入高年级,进入青春期的“同侪团体认同阶段”之后,他们口中认同、崇拜的对象,开始变成和他们年纪相仿但有些特质被他们崇拜——例如投篮命中率很高,或长得很白净漂亮,或很会打游戏的同学,他们开始说 “我同学说……”或“谁谁谁说……”,这时不论是爸妈的话还是老师的话,都无法敌得过“同学说的话”。

  等孩子长大到已经交男女朋友,或结婚组成自己的小家庭之后,就开始变成 “我男朋友说……”“我女朋友说……”“我老婆说……”“我老公说……”了!所以我总是很有自知之明地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我的话对儿子来说,拥有接近百分之百影响力的有效期限,只有6年左右!

  可是,很可惜的是,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有我这样的自知之明。我在处理亲子关系的问题时,就常发现很多亲子之间发生冲突的导火索和孩子的朋友有关。有的是因为父母给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了太多的补习或才艺班,以致孩子完全没法参加同学们的周末活动;有的是父母觉得孩子的朋友学习成绩不够好,怕影响或带坏了自己的孩子;有的是认为孩子平常在学校中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和同学在一起,所以周末或放假的时间理应属于父母家人;也有的说不出什么原因,就是对孩子有安全上的顾虑,或怕孩子被同学影响而学坏。

  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一个母亲,我当然明白父母的这些理由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又会发现他们也有交朋友以及课后和同学们在一起活动的需要,而且这个需要,也并不是他们贪玩,而是真的有社会心理和认知发展上的需求。

  因此,我能不能请父母们在约束孩子的人际交往之前,先按下焦虑不安的心,先看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春期的孩子在人际交往需求上的一些事实。

  青春期的人际发展需求——因为认同和混淆,所以需要同侪团体的认同

  在贯穿一个人一生中各个成长阶段的发展任务中,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在建构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几乎每天早晨起来,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都会迷惑地问自己:“我是谁?我是谁?”内心深处,他们既骄傲地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是个有思想、可以独立作决定的大人,可又十分明白,有很多事情他们根本就不了解、不确定,也无法掌握,所以他们迫切需要在相同处境中的朋友的支持、认同和互相取暖,这样才不会太害怕,才知道自己不是唯一彷徨孤单的人。

  社会心理学家把这个重要的过程称为:“同侪团体”的隶属和认同过程。如果我们把这个听起来有点儿生涩的词简单化一些来说,就是如果同学们都有iPad,或都在网上玩一种游戏,或都喜欢听某一种类型的歌,那么,为了寻求认同,我也必须要有iPad,必须要在网上玩那种游戏,必须要喜欢听那种类型的歌,这样才能表现出我是这个团体的一分子,也才有一个可以被团体认同和接纳的“入会徽章”。

  而且,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社会心理学家还发现,青少年的情感重心已经由家庭转向同侪,他们非常重视“别人眼中的我”,而不在乎“自己眼中的我”,对同侪的依赖和需求也越来越明显。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也非常大地受到同侪的影响。所以,作为青少年的父母,我们必须先从理性的角度去理解什么叫做同侪,为什么他们会需要同侪,然后才能从感性的角度去接纳他们的行为。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青少年会这么在乎同学朋友们的看法,原因是,这和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有密切的相关。

  美国社会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在他非常著名的《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人一生当中,有8个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的理论。在8个发展阶段中,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危机”,个人如果能克服这些危机,就可以重建自我。这8个发展阶段,如下表:

  在这8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阶段处于人生的风暴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会遭遇许多棘手的问题,例如越来越艰难的课程内容、高考,而这些棘手的问题又必须在短时间之内获得解决,所以心理上会产生极端动荡与不平衡的现象。

  所以,现在,就让我们先用理性的思维来认识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和发现。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行为  策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