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尊重被误解为顺从

  《爱的误区》

  一个家住13楼的3岁男孩在爬窗子,妈妈没有进行阻拦,我忍不住与妈妈聊到这个话题:“虽然窗子有防护栏,还是应该给孩子建构安全的概念。”妈妈回应我:“这是孩子的意愿和需要,我必须要尊重他。”3岁孩子的内在发展需要应该是建构安全的概念,当孩子出现了不安全的行为时,父母的责任是要立即阻止不安全的行为——把孩子立即抱离窗户,告诉孩子“不可以爬窗户,那是不安全的”,孩子需要父母这样的做法来帮助自己建立起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此时,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安全意识和能力发展需要,而不是顺从孩子爬窗户的“需要”。

  副驾驶座位的争执

  我到一座城市讲课时与网友们聚会,参加聚会的还有网友们的孩子,当聚会结束后,一位网友决定由她先生开车,让我和另外一对母子搭乘他们的车回家。当我们准备上车的时候,开车的先生和他4岁的儿子A已经坐在了驾驶室。搭乘车的孩子B有3岁多,B提出要坐副驾驶的位置,但A拒绝让出座位,A的理由是:到餐厅来吃饭的时候他已经

  让B坐了副驾驶位置,现在该他坐了,况且这车也是他们家里的。B在妈妈怀里大哭起来,妈妈温柔地安抚着孩子,但没有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

  我们也没有理由让A出让这个座位,僵持了半小时后,我给B的妈妈提出了建议:“让B选择是和我们一起坐后排,还是坐出租车的副驾驶位置,如果他愿意坐出租车,你们母子就打车回家吧。”妈妈温柔地征求孩子的意见:“宝贝,我们是坐这车的后排还是坐出租车回家呢?”孩子没有在妈妈给出的选项中进行选择,而是提出让爸爸来接。妈妈立即给爸爸打电话,恰恰遇到爸爸值班,如果要来接他们还得等上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此时,妈妈又征求孩子的意见:“宝贝,爸爸在上班,我们是要爸爸来接还是坐车回家呢?”孩子坚持要等爸爸来接,妈妈答应了孩子的要求。

  当时已经是晚上9点左右,我们不可能陪着这对母子等上一个小时,所以我再次建议:“让孩子选择坐后排还是坐出租车吧,不要麻烦正在加班的爸爸来接了。”妈妈回答我说:“我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让我无话可说了,我们当即决定留下他们母子等待,我回宾馆休息了。

  B的妈妈将“尊重孩子”误解为“顺从孩子”。孩子要求坐副驾驶位置并非关乎孩子的内在发展需求,妈妈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爸爸不能够来接我们,坚持让孩子在出租车和后排中进行选择。此时此刻,妈妈具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如果B哭闹,孩子发泄情绪的权利会被尊重,但是,孩子的要求不可以被满足。

  还有的父母将“尊重”演变成了“谨小慎微”,孩子对父母稍有不满或者发脾气哭闹,父母就急忙向孩子低声下气地道歉:“宝贝,对不起!”每天要对孩子说上几十次“对不起”,孩子像帝王一般,父母像奴仆一样,父母对孩子失去了引领者的地位,这种不正常的亲子关系会严重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给孩子自由”的受害者

  6~7岁孩子性健康课堂是孩子和父母一起参加的亲子课堂,父母都坐在教室的后面,不与孩子坐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受到父母干预。

  上课已经开始了十分钟,小萌在妈妈的陪伴下进入了教室,满脸怯懦的她进入教室后拉着妈妈不肯放开,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对这对母女说:“妈妈请坐在后面的位置,孩子到前面来。”

  小萌死死抓住妈妈的手不放,头往妈妈的怀里钻,已经在座位上坐好的孩子们此时都转过头看着她们,我一看就明白了孩子的状况,立即说:“那妈妈就陪孩子一起坐前面吧。”

  课堂的内容与孩子们的身体、生命密切相关,所以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着。小萌快满8岁了,她是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小萌几乎不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第一节课进行到一半时,小萌妈妈到后排的位置上就座了,小萌安静地坐在原来的位置上,直到第一节课结束。

  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与小萌妈妈简单交流了孩子的情况后,我坐到了小萌身边,此时小萌正玩着一个漂亮的玻璃盒子。小萌见我来到她身边坐下来,立即钻到了桌子下面,我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女孩聊天,她也回应着我。5分钟后她从桌子下面钻出来了,而且坐在了我身边,我知道此时她开始接纳我了。我们的聊天进入愉快状态。女孩的妈妈坐在远处看着我们,她在观察我与孩子的交流。

  我:“我看到你今天进来的时候,要妈妈陪你坐在这里听课。”小萌:“嗯,我不想一个人坐在这里。”我:“还有这些小朋友陪着你啊。”小萌:“但我还是想妈妈陪着我。”我:“我知道你今年要上学了,如果去到学校上学,也要妈妈陪着你坐在教室里吗?”小萌:“嗯。”我:“你上学后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不坐在教室里,只有你妈妈在教室里,是这样吗?”小萌:“嗯。”

    我:“可是,上学后教室里是不可以让妈妈陪着孩子坐在教室里的啊。”

  小萌:“我就要我妈妈陪着。”我:“学校的老师是不会允许的,所以,你上学后,妈妈是不可以陪你坐在教室里的。”小萌:“我上学的时候比现在大了,可能我也不需要妈妈陪了,但是还要有很长时间我才上学。”

  小萌显露出一丝痛苦的表情,此时,她虽然因为知道了“妈妈不能够陪自己到学校上课”这个真相而感到痛苦,但她没有离开我去依偎在妈妈怀里,而是主动转移了话题与我继续进行交流。

  小萌指着她带来的一个小小的精美玻璃容器:“看到我的蜗牛了吗?这个里面是蜗牛。”我很吃惊地说:“啊,我都没有看到这里面的蜗牛啊!”的确是我没有看到,蜗牛很小,小得看不出来是蜗牛,还有几片树叶在里面。我说:“是蜗牛宝宝吧?”小萌笑了起来。我继续问:“你在哪里捉到这些蜗牛宝宝啊?”小萌:“在草里捉到的,我今天来上课的时候,在路边的草里捉到的。”我立即意识到这是给小萌与其他孩子建立关系的机会,于是对小萌说:“你愿不愿意给他们看你的蜗牛,你也可以告诉我们很多蜗牛的知识,对吧!”

  小萌笑着点头。

  我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告诉他们玻璃瓶里有个秘密,让大家排队观察,然后由小萌告诉大家蜗牛的知识。孩子们很兴奋,立即排好了队,每个孩子都认真观察着玻璃容器里小得难以辨认的蜗牛,小萌自信的笑容浮在了脸上,眼睛里闪耀着幸福的光芒,忙碌着给大家讲解,已经没有刚进入教室的时候那种羞怯了。此时我离开小萌,让孩子们有自己的世界。

  我转过身看到小萌的妈妈,她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没有动,但已经泪流满面!小萌妈妈对我说:我知道了你的用心,也学习到了帮助女儿的方法,非常感谢!

  与小萌妈妈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小萌在3岁的时候进入幼儿园,妈妈认为传统幼儿园的做法对孩子有伤害,一年后就将孩子转学到了现在的幼儿园。小萌在这所现代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呆了几年,却成为了不能够上学的孩子,这其中必然是存在问题的。

  不论是幼儿园老师还是小萌的父母,都没有用积极的方式引领孩子适应当下的生活和学习,他们奉行“给孩子自由”,错误地认为一旦违反孩子的意愿就是伤害孩子,于是,他们将“给予孩子精神和内在发展的自由”误以为了“要顺从孩子的要求”。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参加集体课程和集体活动,如果孩子说不参加,老师就任由孩子独自一人在教室外面晃荡,老师们认为这就是给孩子自由,如果强迫孩子参加就会违背孩子的意愿而伤害孩子。老师不主动引领小萌进入群体,也不要求小萌参加集体课程,小萌的妈妈一直全职,每天到幼儿园陪孩子,久而久之,小萌与班级里的其他孩子格格不入,离同伴群体越来越远。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父母和老师却没有为小萌进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小萌妈妈和幼儿园的老师们虽然接受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但没有吃透这些理念的根本。“给孩子自由”的内涵是指给予孩子内在精神发展的自由,给予孩子按照他们自己成长节律来发展的自由,不是给予孩子任何行为的自由。小萌的父母和老师都没有把握住小萌成长的机会,给小萌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小萌的基本生存能力发展在同龄孩子之下,她甚至不如传统幼儿园成长起来的孩子。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