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心理师爸爸手记:规则的建立

http://www.sina.com.cn    《母婴》 

  在豆子的成长中,需要建立一些基本规则,适度的惩罚可以帮助他明确规则,从而促进成长。但是,如果惩罚的方式把握不当,非但起不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甚至成为家长的暴力行为。

  因此,我们就要谈一谈关于惩罚的问题了。

  什么情况下可以惩罚?

  通常意义上的惩罚是指做错了事情,而受到责骂、体罚等不同方式的处罚。在人本心理学看来:你是自由选择的,你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的,前提是不损及他人利益。假如宝宝经常做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那惩罚就是必须的了。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分清宝宝的行为是否确实损害了他人利益。有时候,违背他人内心的期望并不等于就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比如,妈妈需要宝宝安静,让自己能有时间完成一些文字工作,又或者妈妈需要宝宝能够不翻乱家里的东西,这样就不用经常整理,那么,宝宝不安静,或者乱翻东西,是不是损及妈妈利益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如果妈妈的期望是不合理的,相应的利益就不是不可以损害的。要求一个2岁的宝宝很安静地坐在一边半个小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样的期待,已经压抑了宝宝的本性,是不合理的期待。

  如果宝宝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玩耍或做事,而给妈妈造成了一些麻烦,妈妈就没有必要去惩罚宝宝。这样的情形下宝宝被妈妈惩罚,其实就是妈妈对宝宝实施暴力了。

  怎样惩罚比较好

  怎样让宝宝建立起基本的规则,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对于3岁以内的宝宝来说,惩罚是没有道德性质的,惩罚的目的只是让宝宝知道什么是不能做的,明确一个边界。因为儿童道德感的建立开始于3岁之后,到5岁左右才会有羞耻感、内疚感等道德情绪的体验。

  3岁以前的惩罚用打屁股的方式可能多一些,这样的肉体惩罚可以让宝宝感受到疼痛,从而避免一些事情和行为的重复发生。这类似于训练动物的方式,类似条件反射。

  比如,小宝宝在一岁多的时候,开始探索一些新鲜的事物,这时候,有些危险的物品也会被他们纳入探索的范围。电插座、刀、火等。这些物品都会给宝宝带去危险。假如在一开始宝宝去碰的时候,就直接让他感受到疼痛,将来他就不会再一味地去触碰了。当豆子要去摸电插座的时候,你告诉他那里危险是没用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他的手背上,或者屁股上打一下,让他知道疼痛,这样,他下次就不会去碰了。当然,在惩罚的时候,态度很重要,严肃和严厉的惩罚才是有效的。

  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更容易让宝宝接受,而不伤害宝宝的自尊和安全感呢?我个人比较赞同使用暂停的方式,比如停掉宝宝喜欢的游戏、爱吃的零食,或者告诉他/她:因为你做错事,妈妈会有1个小时不理你。游戏、零食以及妈妈的反应都是宝宝在意的东西,都是带给他满足的体验,暂停这种体验对宝宝来说就是一种惩罚。这种惩罚使宝宝将错误与不愉快的体验建立起联系,不再去犯错,从而记住规则。

  惩罚与暴力的区别

  许多对孩子施加暴力的家长,都会认为自己是在惩罚孩子,其实理性的惩罚和施加暴力是两码事。所谓暴力,就是施暴者发泄自己的情绪,用攻击的方式对待他人,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无力感。暴力可以分躯体的、精神的,并不仅限于躯体。这即是说,如果惩罚者是理性的,平静的,并没有发泄自己的情绪,用攻击的方式对待他人,即便是“打屁股”,也不能被认为是暴力。相反,如果借惩罚发泄自己的情绪,人身攻击,即便没有“打屁股”,也是在对孩子施加暴力。

  其实,还有一种比“打屁股”更糟糕的暴力方式是很多中国妈妈经常会用的,那就是用让宝宝内疚的方式,来控制宝宝。

  秦先生是一个40岁的男性,求助的原因是抑郁。他与妻子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很大问题,感觉在家里压力非常大。原来,结婚时,秦先生的妻子是一个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女性,而秦先生什么都没有,所以,秦先生一直很感激自己的妻子。但随着时间推移,妻子似乎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一旦不被满足,就会很激动,并用过去的事情去指责秦先生,说他忘恩负义。这让秦先生的内心充满愧疚感。

  有一段时间妻子得了甲亢,情绪非常糟糕,经常指责丈夫很多事情没做好。秦先生一直忍受着妻子的情绪。但妻子对他的态度越来越差,在一次晚归后,妻子非常激动,发生了一次自残行为。秦先生很害怕,并且自责。之后妻子经常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她对他的不满,这让他感觉到无能为力。每当他内心有想离开的愿望时,亏欠和内疚的感觉就会把他淹没。

  秦先生为什么会这样?

  一般亲密关系中呈现出来的模式,都会和原始的亲子关系模式比较类似。去看看秦先生与自己妈妈的关系,就找到了秦先生矛盾体验的来源。

  原来,秦先生的妈妈就是一个很抑郁的女性,经常抱怨秦先生的父亲,而且经常生病,一生病就会在床上哼哼。秦先生很小就要照顾妈妈,有时候因为贪玩没有陪伴妈妈,妈妈就会很伤心,怨天尤人。这给秦先生带去很强烈的愧疚体验,逐渐导致他有拯救者情节。也就是说,他形成了这样的认知模式:我必须去照顾妈妈,假如妈妈不高兴,很难受,那就是我的错。他并不知道,妈妈无意中用了一个方式在控制他,那就是“内疚感控制”。秦先生在亲密关系中所做的一切,就是避免自己有内疚的感觉。因此,他并不是因为爱而去建立亲密关系,更多的是在做自己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他很难分清楚什么是自己想做的,什么是不想做的。他不懂如何拒绝。

  很显然,秦先生一直处在妈妈的精神暴力下,这直接破坏了秦先生的亲密关系系统,当然,这也是秦先生一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原因。

  这样的无力感让他很抑郁。

  暴力的持续,就是虐待。带来的后果很严重,危及一个人的人格构成。

  避免暴力的根源

  很多妈妈明知道用暴力不对,但无法控制自己。一次次的后悔之后,是一次次的暴力。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也许很多,但有一种原因是普遍的,即,一般经受过暴力的妈妈,也会无意识地重复暴力。这是因为她在自己年幼时,因躯体暴力内心形成了应激的反应,这是创伤性的。当发现自己对宝宝的行为很无力时(愤怒背后就是无力感),这样的战斗状态就被激发。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与攻击者认同”,意思是什么呢?

  在宝宝很幼小的时候,特别是两岁内的时候,假如被躯体攻击,宝宝是很恐惧的。而这样的恐惧必须要有一种方法去保护,这会导致宝宝开始认同攻击者的行为,因为,让自己成为攻击的那个人,自己就不会去体会到被攻击后的恐惧了。所以,很多攻击性强的孩子,往往一直是处在被攻击的状态下,他们为了认同攻击者,而成为了攻击者。

  妈妈们,请自我觉察一下,你是攻击性强的人吗?你还要继续用暴力吗?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策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