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教你的孩子承受挫折

  《法国妈妈育儿经》

  在法国,就没有关于“不”的矛盾心理。“你必须教你的孩子承受挫折”是法国人育儿的格言。在我最喜欢的一套法国系列童书《完美公主》(Princesse Parfaite)里有这么一幕。图画上,主人公左薇(Zoé),拉着妈妈走向一个薄饼外卖柜台。故事写道:当经过外卖柜台时,左薇停住脚步。她想要一块带有黑莓果酱的薄饼。她的妈妈拒绝了,因为她刚刚吃过午饭

  在下一页,左薇又来到这个薄饼外卖柜台,这次打扮得正如书名,好似一位完美的公主。这一次她用手蒙住眼睛,不看那一排刚刚出炉的糕点。她在自我约束。“为了抵制诱惑,左薇知道,把头扭到另外一边。”文字描述说。

  在第一幕中,左薇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她哭了。这一幕的描写非常必要。在第二幕,她自己分散注意力,但她在微笑。书中要表达的信息是,孩子经常会不时地屈服于他们的欲望。但在他们自我约束,并控制了自己后,反而感到更加开心。(同时值得点出的是,巴黎父母不允许小女孩穿公主装去逛街,除非是参加严格要求着装的派对或者在家里的时候。)

  在《快乐的孩子》(A Happly Child)一书中,法国心理学家迪迪埃·普莱克斯争论说,让孩子快乐的最好方法是让他感到受挫。“并不是说你不让他玩耍,或者不去拥抱他们,” 普莱克斯说,“当然必须尊重他的感觉、他的节奏和他的独立性。简单说,这个孩子必须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他不是世界的中心,而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

  有一件事让我惊讶于法国人对孩子行为的期望是如此不同。当我在海滨小城度假时——就是我看到所有法国孩子都能在餐厅快乐地吃饭的那个地方——我带小豆豆逛商店,商店里挂满了各色的水手条纹T恤衫。小豆豆立刻开始把它们拉扯下来。我呵斥她住手,可她根本不听。

  对我来说,作为一个学步儿,小豆豆糟糕的行为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很惊讶售货员非常不悦地说:“我从来没见过这种孩子。”我赶快道歉,然后离开了这里。

  沃尔特·米舍尔说,向小孩子投降,是进入一个危险循环的开始:“如果孩子发现当他们被告知要等待,而他们大哭后,妈妈就会过来,等待也就结束了,那么他们很快就学会不去等待。因为拒绝等待、大叫、哭闹,并继续自己的行为,反而能得到纵容。”

  法国父母不会介意每个孩子有自己的脾气,但他们普遍认为,任何健康的孩子都有能力不去哭闹,当听到大人说“不”的时候不会崩溃,而且通常不会纠缠不休或者扔东西。

  法国父母更倾向于把孩子的任意要求叫做心血来潮——一种一时冲动的迷恋。法国父母对此会毫不犹豫地说“不”。“我认为法国女人比美国女人更早地理解孩子会有要求,而这些要求是不现实的。”一位同时接收法国和美国孩子的儿科医生告诉我。

  一位法国心理学家写道,当一个孩子有了心血来潮的要求——比如,他的妈妈带着他去逛商店,他突然要求买一个玩具——这位妈妈应该保持绝对的平静,温柔地解释说今天没有买玩具的计划。然后她应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通过讲她自己人生的故事,来绕开这个心血来潮的要求。“关于父母的故事,永远都能让孩子感兴趣。”这位心理学家说道。(看到这个观点后,每次一出现状况,我就对西蒙说:“快讲讲你的人生!”)

  这位心理学家说,在这个时候,母亲可以通过和他拥抱,或者看着他的眼睛来和孩子保持紧密的沟通。但她必须让他明白,“他不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重点是不能让他认为自己是权力中心,可以为所欲为” 。

  法国父母不会担心让孩子受挫就会伤害他们。相反,他们认为如果孩子不能妥善应对挫折,才是毁了他。他们把应对挫折当成一种人生的核心技能。他们的孩子需要学习这种能力。如果父母没有教孩子这一点就是失职。

  那位保姆劳伦斯说,如果在她做饭的时候一个孩子要她求抱抱,“那就要向他解释,‘我现在不能抱你’,然后告诉他为什么” 。

  劳伦斯说她有时也无法做得很好,但她会保持镇定,然后让孩子抒发自己的失望情绪。“我不会让他哭8个小时,但我会让他哭一哭,”她说,“我会向他解释我不能这么做的原因。”

  这种情况在她同时照顾几个孩子时会经常发生。“如果你正在忙一个孩子,而另一个需要你,如果腾得开,我当然会抱他。但如果不行,我会让他哭一下。”

  法国人那种“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应该等待”的观念,源于早前一段法国育儿的黑暗时期,那时大人要求孩子安静并且顺从,同时也源自一种观念,那就是即使是婴儿也具有学习能力。基于这种观点,小豆豆只要抽泣我们就喂奶的做法,其实就是把她看作了小小吃奶瘾君子。反之,期望她变得更有耐心,就是在尊重她。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