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 洪兰
美国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已翻译三十多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学方面的好书,包括《大脑的秘密档案》、《养男育女调不同》、《改变》、《语言本能》、《教养的迷思》和《爱与生存》等,并著有《讲理就好》。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先后在台湾及大陆近千所中小学作推广演讲。
在南京乘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他的女儿才10岁,但是花费的教育费用已经超过12万人民币了,听了令我咋舌。现在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独苗”的栽培不遗余力,父母无论经济情况如何,都要想办法送孩子去补习班、才艺班,这使得中国成为除了韩国之外补习最盛的国家。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虽然无可厚非,但操之过急,却容易造成反效果。
不要迷信IQ
我们的父母,只要听说某个东西会增加孩子的IQ,不管多贵都买得下手,对IQ的迷信令人惊讶。其实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最有毅力的。聪明只是成功的一个因素,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最近的研究指出,IQ会随着压力、年龄及环境的影响而变动,更受到生长家庭的影响。许多人相信胎教会使孩子聪明,却没有人检视一下它究竟有没有效。一发现怀孕便立刻去买许多帮助孩子大脑发育的器材,希望赢在起跑点上,其实“不要输在起跑点上”是一句带威胁而没有任何实验证据的广告词,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中国有句成语“大器晚成”:你会时,我还不会,但是等到我会了,我做得跟你一样好,甚至还更好。如果你相信起跑点,请问你要怎么解释“大器晚成”?我们的人生是个马拉松,并不是百米冲刺,跑到终点和跑的过程很重要。孩子开窍的早晚有基因上的关系,就像说话的早晚、左右手的偏好一样,在家族中,可以找到有同样情况的亲人。目前从核磁共振中,可以看到左撇子孩子,他的右脑比较发达,因此父母不要再去强迫孩子改左手为右手,硬改时,易造成学习及情绪障碍。父母应该让孩子用他最擅长的脑去做事,才会事半功倍。
胎儿时“不要吵他”
新证据指出,受精卵发育的头6个月,父母最好“不要吵他”(leave him alone),太多外界刺激对胎儿不利,坊间各式各样帮助胎儿大脑发育的书,其实是没有科学证据的。胎教最主要是母亲的心情,人紧张时会产生压力荷尔蒙,糖皮质酮(Glucocorticoid)对胎儿的大脑发育有害,孕妇只要正常作息,保持心情愉快,营养充沛,避免压力情境,适度运动就可以了。
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时,每一分钟长25万个神经细胞,长到出生时,大脑中有,10兆(10 billion)的神经细胞,远超过孩子一生所需,又因为大脑用掉相当于它自身体重10倍的能源(电脑只有3磅,占体重的2%,却用掉20%的能源),所以必须修剪掉不必要的神经元,以减轻负担。实验发现,胎儿在7个月大时,大脑已经开始修剪的工作了,出生后,修剪得更厉害。它修剪的原则是有跟别人联络过的神经元会留下来,没有跟人连接过的则被修剪掉。这是为什么幼儿期的经验很重要,经验是帮助神经连接最好的方法,幼儿期也正好是孩子好奇心最强的时候。大自然的细致,有时令人赞叹!
那么为什么不需要给胎儿听英文录音带呢?因为胎儿的听力要到怀孕7个月才发展完成,但是即使7个月以后,也不需要给他听英文录音带,因为胎儿泡在羊水里,空气的传音与水的传音频率不同,在水中是听不清楚b和p的差别的,而bin和pin却是两个不相同的英文字。父母不妨自己试一试,把头埋在脸盆中,然后聆听电视所播报的新闻,你会听到句调(intonation),但是听不清所报的新闻内容,所以不需要浪费这个钱。
婴儿时也无需过多刺激
我们的大脑中有语言学习的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婴儿只要生活在正常的环境中,有听到语音,这个机制就会被启动,不需要特别教。婴儿在12个月以前可以分辨世界上所有的语音,过了1岁之后,这个能力会慢慢减低,到18个月时消失,因为那时正是婴儿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大脑的资源要拿来执行这重大的任务。在没有飞机、轮船、火车之前,我们的祖先一辈子不会离开家乡二百公里的范围,因此没有必要学第二语言。第二语言跟母语的学习机制不同,我们以后会用实验来详细说明它。
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有一个研究报告,10个月大的婴儿每多看一小时电视,7岁时,成为多动儿的机率就增加10%。太多的刺激也会造成婴儿梦魇,做梦本是去芜存菁,处理白天所发生的讯息的时间,若是白天刺激太多,夜晚来不及处理,就会形成梦魇,婴儿会大哭惊醒。对大脑来说,任何事情只要超越我们的能力就是压力,过犹不及。
另外,害喜是大自然对胎儿的保护,除了平日吃习惯的东西,如米粥,其他新奇食物,母亲吃下去就会吐出来。因为怀孕头三个月是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时期,大自然要保护胎儿不受到伤害。很多证据都表明,怀孕初期的不当刺激会造成胎儿不可逆转的伤害,所以医生会说“不要吵他”。文/洪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