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宝宝大脑发展的决不仅仅是基因,而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生活中对宝宝周围环境的塑造和对宝宝的适当引导是相当重要的,做好这11件事,对宝宝智力发展大大有益哦!
1.爱意浓浓的抚触
抚触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成年人也需要握手、拥抱,对婴幼儿来说更为必要。不仅能开发宝宝的触觉能力,促进他们成长,还传递着父母的爱心,让宝宝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的心态,是亲子交流的绝佳手段。(抚触应在宝宝清醒时进行,父母一定要洗净手,除去戒指、手链、腕表之类的饰物,以免划伤宝宝。抚触时用力要轻柔,时间不宜过长,每天五、六次,每次三、四分钟即可。)
2.美妙的声音
谁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耳聪目明,口齿伶俐,尽早地训练与培养宝宝良好的听觉,非常有益于宝宝语言水平的发展与智力的提高。正常的婴幼儿一出生就有听觉能力,听声辩源是主要的训练方法。要坚持轻柔亲切地反复地对宝宝讲话,这能在宝宝头脑中储存大量语言信息。宝宝特别喜欢短小欢快、节奏鲜明的儿歌,可以多念给他听。但要注意,听觉训练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宜过大。
3.积极回应宝宝
宝宝还不会说话之前,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与你交流。也许是一点声音、一个动作或是脸部的表情、目光的注视或逃避,但这就是宝宝给你的暗示。
不要吝啬你的回应,你会发现,你的微笑能使焦躁的宝宝逐渐安静下来,他会哭得更少,晚上会更安静。这是因为宝宝通过安抚或者喂食得以安静,此时他大脑的焦虑反应系统自动关闭了。 但是要注意:千万不能满足他的一切要求,你只对宝宝的暗示保持一种积极的回应,让他知道你明白了他的要求。
4.尽量跟宝宝说话
你和宝宝所有的谈话将为宝宝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宝宝听到越来越多的词,大脑中处理语言的功能就会得到发展。
尽量跟宝宝说话、阅读或唱歌,也许一开始仅仅是给他读简单的图画书,而并不是努力去教他。当宝宝越长越大,就可以通过读故事来鼓励他参与——重复语调和词语,慢慢地,他就能像你那么做了。
5.善待宝宝的“为什么”
当宝宝提出为什么时,父母要表扬宝宝肯动脑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宝宝提出问题时,有的父母嫌宝宝缠人,会对宝宝说:“去去去,不要问个没完没了,长大了就会知道的。”这是不对的,这样做会扼杀宝宝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宝宝会因为怕父母责骂而不敢再提问题。当宝宝提出问题时,父母千万不能嫌麻烦,要鼓励、表扬宝宝肯动脑筋,同时,要认真地和宝宝一起探寻问题的答案。
6.帮宝宝建立秩序
对宝宝来说,秩序的建立至关重要。宝宝是在重复中学习的,这也是他获得安全感的重要前提。
记住,每天固定换尿布和洗澡的时间非常重要。同时,还要重复甚至固定一些能让宝宝体会到快乐的活动,比如在睡觉之前讲故事或唱、听儿歌,回家之后可以吃饼干和糖果。
7.鼓励宝宝安全探索
对于宝宝来说,你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很大程度上你决定了他认识世界的态度,你和他的互动也基本上决定了他学习的方式。因此,当宝宝努力去探索或做游戏时,你要保持接受的态度,尤其是当他受到挫折后,需要从你这儿得到鼓励时。只有这样宝宝才会对困难、对未来无所畏惧。
8.有选择性地陪宝宝看电视
研究表明,宝宝学习好,跟妈妈限制看电视的时间和内容有关。千万不要让电视成为宝宝的“姐姐”,即使看电视,宝宝也要和你一起看。你可以用你的方式来讲解电视的内容,甚至和他讨论,这样,看电视也能成为学习的经验。
9.把规则作为学习的契机
别指望宝宝永远按照你说的去做,他通常是冲动的,并且很多时候都在吵闹,因为他还没能力在沮丧和愤怒的时候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宝宝学会自我控制需要一定的时间。永远不要打或使劲摇晃宝宝,研究表明这会对宝宝造成永久的不良影响,让他感到害怕,羞辱或是愤怒,这种互动关系只能教给宝宝用同样暴力的方式去反抗。
遇到宝宝让你不开心的时候,给自己一点时间,数到10,让自己平静下来,或者找个朋友聊聊,缓解情绪。当你反应过分强烈或要求太严厉时,先跟宝宝说对不起,这样不但会弥补损失,还会让宝宝更加感受到爱和支持。
10.培养观察力
培养宝宝的观察力可采用以下方法:拿一幅图画让宝宝注视几分钟,告诉宝宝几分钟后会围绕着这副图画问他一些问题,看其能答对多少。比如:先让宝宝看一会儿有关天安门的图画,看后将图画拿开,问他天安门上有几面红旗,分别在什么位置,几幅标语,标语上写的是什么内容,有几个大红灯笼,挂在什么位置等,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问。
11.注重宝宝动手能力的锻炼。
父母可通过让宝宝摆积木、拼图、做手工等来训练宝宝的动手能力,多给宝宝买一些类似的玩具。指导宝宝做手工,如:折纸、剪贴。2岁半的宝宝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到3岁时可学2~3步的折纸,3岁开始学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4~5岁可以剪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男宝宝喜欢做车、船、大炮、飞机等。父母可帮助宝宝做多种手工以发展手的技巧。编辑/娃娃 文/曾怡宁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