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有关幼儿园的思想出现在维新运动领导人康有为的《大同书》中。后来清政府颁布了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第一个系统学制,学制规定了2—6岁儿童进行教育蒙养院,最早出现的蒙养院是1903年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
后来,幼儿园的发展尽管参差不齐,但也多是在大城市里,县级小城就极少出现。至于乡间,更是少见。中国农村出现幼儿园,大概是在上世纪中叶的1958年。那一年搞了个“大跃进”,全国要在一夜间奔向共产主义,扬言要超英赶美,大办集体农庄。所谓的“集体农庄”,就是把几个村子合成一个村,男人被编成“杨宗保连”,女人被编成“穆桂英排”。老人进了“敬老院”,儿童入了“托儿所”。所谓的“敬老院”、“托儿所”,全是临时寻找的农家小院。当时我刚上小学,吃住全在学校里。我的弟弟被送进“托儿所”,也是日夜全护。由于不得见亲人,弟弟一天到晚地哭,眼睛都哭烂了。好在那股风很快过去了,要不,对幼儿的心理伤害怕是一生难以治愈的。
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城市的幼儿园多是公办或集体性质的,私人是不允许办托的。那时候城里的各大机关、厂矿企业多有自己办的幼儿园或托儿所。因为是含有福利性质,一般不接收外童。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幼儿园才算真正地发展开来。现在较大一点儿的社区,基本上都设有幼儿园,而且大多是私立。
由于幼儿园发展迅速,攀比之风也越刮越烈。不少地方已办起了贵族幼儿园。郑州就有一个海归在某小区办了一个,每月的入园费就高达万元。据说设施非常豪华,连铺的地毯都是万元以上的。只是入园条件极其特殊又苛刻:只收圆头娃娃,说是圆头娃娃更具备塑才的条件。并许诺客户说,让娃娃3岁开始背《论语》,学英语,保证15岁能考上大学。这当然也不是一般人家能供得起的。那阵子在报上连发广告,近况如何不得而知。
其实,不但国人看到幼儿教育这块蛋糕油水大,连外国人也不甘落后。去年初,加拿大有个连锁幼儿园入驻中国,先在郑州新东区办了第一个,接着又在上海浦东办了第二个。据称他们的办学理念就是与世界接轨,要培养出具有个性的人才,不搞竞争,让儿童自由发展。上午学中文,下午教英文,并特别强调说是“教”英文,而不是“学”英文。就是说,英文教师全是外籍洋人,用英语教学。据说连儿童攀爬的玩具也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孩子用的那种。如此豪华,入托费自然也不菲,每位儿童月交6500元人民币。一个月6500,一年就是七八万。想来入托儿童的家境绝不是一般人家,更不是靠打工挣几个子儿的乡下农民。
论说,这种事情又嫉妒不得,更不能眼红。因为,这毕竟是好事情。有钱人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为下一代多投资,应该理解。社会发展历来是车有车路,马有马道。穷人家的娃子上不起贵族幼儿园,可以上一般的。如果连一般的也上不起,也可以让他们野长。想想历史上有多少大人物是在幼儿园里长大的?怕是有不少都是在野地里滚爬出来的。温室里的花好看,但顶不住风雨之摧。而从野地里拱出来的“花花草草”,虽然一身野气,但能经风见雨闯世面,说不准就成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