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孩子都是老灵魂》

  【拒学症】着重过程,而非只是结果

  我问妈妈:“请问你先生是什么个性的人?”妈妈回答:“许医师,你问对了!我先生是个重结果导向的人,非常爱面子、追求完美;他常告诉孩子,过程有谁看见了?过程一点儿也不重要,只要结果出来,成败就出来了,谁还在乎过程?”“许医师,怎么办?我的小孩已经两个月不肯去上学了,”一位焦虑的妈妈这样问,“我们什么方法都用尽了,好说歹说,他就是不肯去。”

  我说:“有没有试过先不要进教室,到辅导室自习,等心理调适好了,再进教室?”妈妈说:“也试过了,但就是没效!”

  “好吧!当所有的方法都用尽了,而问题依旧无法解决,那就表示我们需要的是进入一个‘过程’,而非立即解决问题。”妈妈瞪大了眼睛问我:“那是什么意思?”

  通常人类的思维方式都非常的“解决问题导向”,人们都想立刻看到状况的改善、问题的解决,但偏偏宇宙的定律并非如此。在小朋友的学习历程中,老师及家长通常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结果”取向。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习惯赶快让小朋友“学会”,不要浪费太多摸索、思考的时间;而尝试错误的过程,也最好不要等待太久,尽量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方法,令小朋友“知道”标准答案。等结果出来了,答案确定了,小朋友学会了,大家就松了一口气,因为已经有“成果”了嘛!

  有的家长还会这样,“你这样慢吞吞地写,慢条斯理地想,哪一天才做得完?来,我直接告诉你答案是什么比较快!来,直接这样写、这样做就对了!”

  老师和家长都希望立即看到学习的成果,念书的过程不重要,思考的过程也不重要,直接有成果、得高分,名列前茅才比较重要。曾几何时,这种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只在乎最后成败、不在乎经历过程的运作及思考方式,已经蔓延到儿童的学习历程中了。

  我问妈妈:“请问你先生是什么个性的人?”妈妈回答:“许医师,你问对了!我先生是个重结果导向的人,非常爱面子、追求完美;他常告诉孩子,过程有谁看见了?过程一点儿也不重要,只要结果出来,成败就出来了,谁还在乎过程?”

  我说:“难怪!你的小孩念小学时成绩很优秀,结果上了初中后,不再能名列前茅,在你先生的观念及孩子后来的人生观里,都是志在得名、不在参与;那么,拒学的道理实在太简单了,‘既然我不再名列前茅,那我为什么还需要上学?那不是更没面子及增加挫败感吗?’”

  “你的小孩好比那种参加赛跑的人,既然不能跑在前头,干脆向后转,直接跑回家算了!而且这样的行为模式,正是你们整个家庭集体潜意识的展现。”

  “那该怎么办?”妈妈问。我心想,其实很多这类的问题都必须经由家族治疗,甚至令家人一同改变的家族成长来达成。比如说,爸爸必须改变自己的认知与观念,调整信念,由“只要结果,不在乎过程”转变成“有时更重要的是:是否已尽力跑完全程,而非只在乎名次”。

  但老实说,这不只是家庭教育,甚至是一种社会教育。我们的社会经常是“笑贫不笑娼”,我想,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娼”就该被笑,而是说,仿佛只要你有钱,就是成功、有面子,甚至连你自己都可以不在乎那个“过程”或“手段”。政治人物也是,反正只要你取得权力就是老大,至于过程中有多么的不择手段,大家反正久了也就忘了。

  亲爱的家长,这是很可怕的现象啊!甚至在小朋友的教育当中,都出现这样的观念:“既然我不能名列前茅,干脆就放弃吧!”可是,学习不能是如此,人生也不能是这样啊!

  大家想想,一个只问成败、不问过程的社会,一个只问结果、不重过程的学习,一个只看表象、不看内里的教育,甚至人们可以只问目的——纵使那是很好的目的,却可以不择手段……如此这般,那整个社会以及孩子的未来会有好结果吗?

  我想提倡的是,告诉孩子,回到过程,品尝学习的乐趣,不要急,不要太功利地只想得到成果及答案,有时跑完全程比跑第几名更重要。当大人都有了这样的概念,我想孩子的学习将更快乐,而“最终”也将更有成果。

  【吸毒和自残】倾听、了解、关心、陪伴

  一定有某些心中的伤痛是如此的鲜血淋漓,却从来没有真正复原过。以致当孩子服用药物后,伤痛是那样的栩栩如生,他必须用锐利的刀锋划过细嫩的肌肤,当鲜血流出的瞬间,仿佛心中的伤痛也有了出口,如此才能令他的内心感觉舒坦。想知道你的小孩有没有使用安非他命、K他命、一粒眠,或摇头丸(新名称是“绿豆”、“红豆”……)之类的药物,这些药物来源相当的容易。

  首先,当然是他的交友状况,那也是你最需要小心处理且最棘手的部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往往朋友是比父母还了解以及支持他的,批评他的朋友就等同于批评他和不信任他。孩子可能和一些年纪比他大的中辍生来往(当然,这并非泛指中辍生是不好的),而且朋友当中有些已经在使用安非他命及摇头丸之类的禁药。

  其次是孩子的作息改变了。一阵子晚上都不睡觉、精神一级棒,一阵子又几乎整天嗜睡,有时情绪不稳、爱发脾气及疑神疑鬼。因为刚使用完安非他命之后,人会变得精神超好,不必睡觉也不需要吃东西,但戒断期就会拼命睡,睡醒了再拼命吃。

  再次就是行为的改变。有些孩子会出现自伤行为——你看看他的手腕及手臂,可能有一二十道及至数不尽的刀伤疤痕,都是每次用药之后情绪不稳加上心头的旧伤新痛发作所造成的。孩子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割下去,看到鲜血流出来,心里会比较舒服!”但是我常会这样想,一定有某些心中的伤痛是如此的鲜血淋漓,却从来没有真正复原过,以致当孩子服用药物后,伤痛是那样的栩栩如生,以致他必须用锐利的刀锋划下细嫩的肌肤,当鲜血流出的瞬间,仿佛心中的伤痛也有了出口,如此才能令他的内心感觉舒坦。唉!光是想到这画面,就足以令许多大人心中感到心疼了。

  最后就是要问问大人自己了。我常说:“没有问题小孩,只有问题大人!”“没有问题人们,只有问题社会!”许多使用安非他命或摇头丸的小孩都是来自问题家庭,也许从小父母离异、天天吵架或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关心。而拼命打骂小孩、禁足及严加管制,都是治标不治本,关键永远在于:“多倾听,多了解,多关心,多陪伴。”

  在我的门诊中,很多有多次自伤记录的初中生(大多是用美工刀割手腕及前臂),都很早就开始发生恋爱及肉体经验,向外寻求他在家庭中得不到的爱、陪伴及关心,而且一投入就会过度认真。而父母多半相当生气及不解:“初中生不是应该专心念书吗?为什么这么小就谈感情和变坏?”但是大家常常忘记一点,专心课业的中学生,大多是在家能得到充分的爱及关心的那一群。至于从小就缺乏家庭温暖及父母完整的爱的青少年,他们一旦长大,绝对不是专心于课业上,而是尽快地对那些会爱他、陪伴他、倾听他说话的异性朋友投入情感,他还能从朋友身上得到许多的肯定和赞美呢!那些都是父母不会说或没有时间说出口的。

  换个思考方式,问题小孩也是指出问题家庭、问题婚姻及亲子互动的问题所在。我常说,所有的问题、矛盾、冲突及伤痛,都是为了要唤起更多的了解、关心及真爱。只要家庭成员能重新唤起彼此心中真正爱的情感流动,所有的伤痛都能抚平,所有的问题也都不再是问题了。

  【偏差行为】小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小女孩不但在学校偷老师及其他小朋友的文具,在家也会偷拿父母的零钱,甚至到外面的商店同样手脚不干净。这位妈妈感到相当困扰,在屡劝女儿不听、打了也没用的情形下,便听从老师的建议,前来找我帮助。家庭基本上是个心灵能量场,每个家庭成员不只是扮演他个人的角色,也演出了其他成员的潜在性格。举例而言,当一个家庭成员成功时,他不只是单个人的成功,也代表了这个家庭的成功;同样的,当一个家庭成员失败了,或误入歧途,他也体现出其他成员内在不敢表达或面对的黑暗面。

  因此,在赛斯思想的家族治疗观点里,我们必须把家庭当做一个整体,当其中的个体有了身心问题,同时也代表了这个家庭的“问题面”,甚至问题的根源并非出在此一个体身上,他只是这个家庭成员们内在未解决问题的“出口”。比如说,中风的地方是大脑细胞,但从外表看来,最明显的样貌却是手脚偏瘫不能动。

  因此,当一个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出现问题,有时我会在整个家庭的氛围及其他关键成员的内心世界里,逐步寻找问题的所在。

  有位妈妈带着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来到我的门诊,倾诉说这小女孩会偷东西。小女孩不但在学校偷老师及其他小朋友的文具,在家也会偷拿父母的零钱,甚至到外面的商店同样手脚不干净。这位妈妈感到相当困扰,在屡劝女儿不听、打了也没用的情形下,便听从老师的建议,前来找我帮助。

  我切入的角度就如之前提及的,开始探索这整个家庭的深层心理结构,包括父母亲的性格及彼此的互动方式。我也试图引导父母先跳开一般的道德判断——偷东西是不对的、犯法的、不光彩的道德批判观念,而以一种开放及探索的心态看待整件事的起源及来龙去脉。

  妈妈开始描述结婚之后,她和先生之间的观念差异及互动的隐微奥妙。妈妈的娘家家境是较为宽裕的,父母对孩子的需求通常是有求必应,而且会尽全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先生就不是了,成长过程较艰辛,一直是能省则省。婚姻之初到有了孩子之后,两人间的冲突就一直不断。

  妈妈提及,婚后她一直压抑自己许多想买东西的欲望,每次孩子向父母要东西,父亲总是用拒绝的方式,妈妈则是能给就给,不能给也暗自感到心疼。妈妈还说,其实她自己在婚姻中也过得相当辛苦,许多压抑的冲动及欲望蠢蠢欲动,只好一直用“吃”来满足自己,于是在婚后七年足足胖了25公斤。

  我告诉妈妈,打个比喻好了,如果在婚前,妈妈的物质欲望有100分,在婚姻的适应中,只满足了10分,那剩下90分的物质欲望可能完全被小女孩接收了。小女孩其实代表了妈妈内心未获满足的欲望小孩,虽然表面上好像小女孩偷拿东西,做了令父母丢脸的事,但从家庭能量来看,透过小女孩偷东西的行为,父母内在压抑的物质欲望也才有了一个出口,建立起另一种病态平衡。如果在治疗过程里,只告诉小女孩“偷窃是错的”,试图纠正或导正这样的错误行为,基本上叫做“锯箭法”(就是把射入肉里的箭,只锯掉表面的箭尾,就算治好了),这绝非根本之道。因为,若没有解决整个婚姻的问题及母亲内在痛苦的欲望压抑,就封住了这个出口,问题一定会另找出口。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引导家族的每个成员开始自我觉察,不是单纯地认为:“小女孩出问题了,我们如何来解决‘她的’问题,纠正‘她的’错误。”而是换另一种思维方式:“会不会一个家庭成员问题的根源,除了是他自己的问题之外,也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心世界,或整个家庭其实早就出了问题。”以一种全家人共同进入身心灵自我觉察及成长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及对方。

  于是,这位妈妈开始由不一样的角度,来思索女儿偷东西这件事,终于愿意好好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打算提起勇气和先生诚心地沟通一番。相信这份全家人一同面对问题的爱与勇气,终能将难解的课题化为无形。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