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正在试点“建立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小学三年级以下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的改革举措。但家长称取消家庭作业就报培训班;学校也称社会压力大,学生减负难。学生负担重,处于首位的是作业,如果作业量都得不到控制,“减负”自然无从谈起。减负先拿“作业”开刀,的确算得上是有的放矢。可不承想,学生尚未减负,家长倒先反对起来了。有家长担心孩子太闲了不好,也有家长放话要报培训班。假如取消作业最终成了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利好,缺少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减负”就徒具表面意义,难获实际价值。
不过,把家长们视作“减负”阻力,恐怕也是误解。家长何尝不希望孩子减负,但问题在于,“减负”并不等于“放羊”,也并不是只需“取消作业”便大功告成。“作业多”不过是“负担重”的一个具体表现,却非根本原因,仅靠“取消作业”来减负,难免治标不治本。现实中,无论升学压力,抑或分数指标,学生所承受的压力,更多由这些外界条件所决定,作业不过是个表象。假如不改变这些外界条件,取消的“作业”难免会被外面的“培训”补上。
而且,“取消作业”并不意味着让学生“闲着”。既然“取消作业”、“素质教育”或多或少是在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那就不妨学得更到位一些。国外的学生有的作业少,但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就会闲着没事儿干。国外的小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参加甚至自己组织各种兴趣活动,没了作业仍然很充实,有时间去展露自己的天性,发展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减负其实不是“取消作业”这么简单,如何同时拓展教育的外延,丰富教育的内涵,恰恰是减负的题中应有之义,打消了家长们对孩子“会不会太闲”的顾虑,“取消作业”才有望真正切合减负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