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用音乐点亮孩子的智慧

http://www.sina.com.cn    《孩子学琴那些事儿》 

  希望孩子在学乐器之路上成名成家,这毕竟只是少数家长的目标,也是更少数琴童可以达成的目标。

  那么,我们让孩子学乐器到底学什么呢?

  学习内容一:用学乐器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体内的每一个器官、每一块肌肉,都在大脑皮层中有着相应的“代表区”,而手指的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又占据了较为广泛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神经中枢都是由神经细胞群组成的。当一个人的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能够激发这些细胞群的活力,使动作和思维的活动能保持有机的联系后相互对应。

  因此,手的动作越复杂,就越能积极地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

  在学乐器的过程中,需要孩子手指动、耳朵听、眼睛看、脑子想……这就发挥了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刺激了脑细胞的发育,提高了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听辨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促进孩子整体智力的发育。

  是不是学乐器的孩子一定比没学乐器的孩子聪明?

  这方面从来没有科学的确切证据,但音乐本身就像一扇通向人们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窗户”。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经过乐器的学习,可以使他较快地找到打开这扇“窗户”的钥匙。学乐器不仅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广阔的视野,有利于他的智力开发,同时对一个人的文化、道德、情感、性格等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形成往往不易被人们察觉,却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他的未来和事业起着我们预想不到的作用。

  学习内容二:用学乐器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学乐器和所有学习一样,首要的是“学”。学乐器的时候孩子要集中注意力,听懂老师说的内容,掌握演奏技巧,并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将技巧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到了下节课,在回课的过程中老师会发现孩子还有哪些欠缺,并通过专门的练习强化演奏技巧,直至孩子完全掌握。

  我们将这个过程投射到孩子的文化课学习上——孩子要在课堂上学到老师新教授的知识点,回家要通过做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到了考试的时候孩子会暴露自己的不足,老师再通过练习强化所学知识。

  现在的家长大多从孩子0岁起就开始早教,蒙氏数学、幼儿英语、分享阅读层出不穷,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已经可以掌握简单的加减法,认识几十到几百个汉字,到了幼儿园大班家长还带孩子报名幼小衔接班。

  经过这么多早期教育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往往对老师所教的知识早已驾轻就熟,真正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已经是小学三年级以后的事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一、二年级考满分的孩子到了三、四年级反而表现出学习能力差的问题。

  学琴的过程几乎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过程。新教授的技巧要怎么掌握,两只手要怎么配合,怎么解决音准、节奏的问题,这些东西除了老师教授,更多的是要孩子自己去体会、去发现、去解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孩子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琴上遇到的问题,他在学习过程中将会感到更加轻松,因为解决问题的技巧他都掌握了,而这些“学习点”是彼此相通的。

  学习内容三:用学乐器培养孩子的韧性

  在学琴的过程中,孩子遇到“坎儿”是必然的。

  手型控制得不好、技巧掌握得不够、演奏得不熟练……种种问题几乎贯穿孩子学琴的始终,怎样越过这些沟沟坎坎,需要孩子的毅力和克服问题的决心。

  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琴本身就是一种挫折教育。

  案例:琴童孟威(琴龄5年)

  无疑,孟威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用他妈妈的话说,没看他怎么学就考满分了。老师喜欢、家人宠爱、学得快、长得可爱、个性坚强,孟威常常在同龄孩子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

  孟威小小的人生实在是太顺利了,自然而然养出了骄傲的毛病。

  一开始,孟威在琴行学了3年小提琴,妈妈感觉他学得不错就转到了袁来爸爸这里学琴。因为之前老师散漫的教学方式,孟威的基本功非常不扎实。改毛病,成了他的重点功课。

  那时候,孟威满嘴都是意见,“为什么非得这样拉?四指能够到,为什么要换二把位?为什么要拉得慢一点儿?我可以拉得更快。我不喜欢这首练习曲,我觉得我这样处理也行……”

  自信心膨胀的直接结果就是——自大。

  袁老师决定给孟威一个下马威。你觉得你可以拉快是吧?我们来比一比,到底谁可以在拉得清楚的基础上拉得更快。你觉得你四指可以够到的情况下不用换把位?袁老师特意挑选了一首练习曲,让孟威自己体会到底是换把位拉得轻松,还是用手指头努力够音更准。你觉得你对乐曲的处理更好?同样的曲子,老师来演艺,你觉得哪种方式更动听。

  说白了,就是用近乎欺负小孩的方式打击孟威的自大。

  经过一段时间师生间的“较量”,孟威觉得老师说得的确有道理,老师在小提琴演奏方面的确有能力,他对老师渐渐产生了信服。借着这个机会,袁老师跟他彻底地谈了一次。

  谈话的开篇,袁老师告诉孟威:我知道你是一个优秀、自信的孩子,你觉得你比同龄人要能干,那么我也把你当成一个有足够判断力的成年人跟你进行这场面对面的沟通。

  那场谈话袁老师坦诚地告诉孟威,他基本功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彻底的改正,会影响他今后学琴的进度和最终可以到达的程度。改毛病就像在一张已经画得乱七八糟的纸上重新描绘美丽的色彩,比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更难。而他身上的那些小毛病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彻底改掉,这中间所要面对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最终放弃学琴。袁老师同时告诉他,只有克服困难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经过那场长谈,孟威下定决心开始改正自己基本功方面的问题。用他的话说,他想做一个真正的勇者。

  孩子就是这么简单,他像流动的水,你给他多大的容器,他都能填满,重要的是你想把他装在什么样的容器里。

  像孟威这样自信心爆满的孩子通过学琴可以磨掉他骄傲的棱角,培养他的韧性。而有些怯懦胆小的孩子通过学琴反而可以培养他的自信。

  学习内容四:用学乐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案例:琴童小鑫(琴龄6年)

  小鑫刚到袁来爸爸这里学琴的时候还不到6岁,袁来妈妈至今仍记得她下楼梯时的小模样——先右脚下一级台阶,再把左脚放在同一级台阶上,右脚再下一级台阶,左脚再放下来,再迈右脚……她的动作很慢、很稳,在她的身上看不到6岁孩子的活力。小鑫妈妈总是抱怨,这孩子性子太慢了!

  学了一阵琴,袁老师发现小鑫不仅性子慢,性格也很内向、不爱说话,即使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声音也小得跟蚊子一样。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她显得特别安静,甚至安静到让人忽略她的存在。每次拉琴拉得不好,她就默默掉眼泪,袁老师看了心疼得不忍心批评她。一段时间之后,她学琴的进度明显慢于同期的其他孩子。

  袁老师跟小鑫妈做了交流,发现小鑫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既没有优秀到成为同学的榜样,也没有差到成为老师的焦点。她不大参加班级活动,甚至她自己都觉得自己没有人家“好”。小鑫妈特别着急,怕女儿继续这样下去会变得自卑。

  针对小鑫这些问题,袁老师特别把她的琴课时间安排在一个初来学琴的小女生前面。袁老师还悄悄给下一堂课学琴的小女生妈妈打了电话,拜托她们每次能提前10分钟到达上课的教室,这样和小鑫上课的时间就有了10分钟的交集。

  接下来,袁老师开始善加利用这“10分钟的交集”。

  小妹妹一到,袁老师就鼓励小鑫:“你好好拉,表演给妹妹看,让她知道如果像小鑫一样努力,以后也能拉得跟小鑫一样好。”

  袁老师先把小鑫放在了“榜样”的高度上,使小鑫自己也想起到榜样的作用。她练琴明显努力多了,回课的效率也渐渐提高了。

  感觉小鑫有了明显的进步,袁老师和小鑫妈商量让孩子来一次登台表演。利用班级“六一”儿童节的表演机会,袁老师为小鑫排了一首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曲子。小鑫妈还买了一束花拜托小鑫的班主任,希望在小鑫表演结束时,请班长上台献花,就像真正的大师级演奏家上台演出一样。

  一切安排妥当,谁知临到上台表演前两天,小鑫打退堂鼓了。她害怕表演得不好,害怕同学取笑自己,死活就是不肯演了。

  这可怎么办呢?

  小鑫妈决定先在家庭范围内举办一个小小演奏会,请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舅妈、表哥堂妹等一干亲戚欣赏小鑫的表演。大家都夸小鑫演奏得不错,堂妹还嚷嚷着也要学琴。这次家庭内部表演给小鑫注入了信心,让她大胆地走上舞台向同学展示自己的琴艺。表演结束后,当班长捧着鲜花祝贺小鑫演出成功时,孩子脸上的笑容是那样自信、骄傲。

  自那次演出后,小鑫对学琴的兴趣明显提高,主动跟袁老师交流学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小鑫妈说她在班上也活跃起来,还当上了文艺课代表,参加了学校的合唱队。

  其实,你说小鑫表演得有多出色?

  未必。

  在孩子的眼中,别人会某项技能,我不会,那这个人就是出色的。哪怕他会的技能是爬树是遛狗,在孩子的心目中,这样的伙伴就是很棒!

  当小鑫拿着小提琴走上舞台的那一刻,她就是舞台的主角,是全班同学注目的焦点。对于小鑫这样性格内向、长期处于被漠视状态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恰恰是这样的注视。小鑫妈安排班长在演出结束后为她送花,正是把小鑫推上了更高的台阶,让她真实地感受到:我也可以很出色!我也可以很棒!

  一块儿小小的砖头可以击垮孩子全部的自信,一级不算高的台阶也可以打开孩子视野的全新高度。就看你给他的是砖头,还是台阶。

  学习内容五:用学乐器打造孩子的合作意识

  现在的孩子能够拥有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作为80后两个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的家庭现状让孩子习惯了成为永远的中心人物,觉得所有的一切都理所应当围着自己转。

  任性、脾气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与人合作能力差……已经成为大多数双独子女心理品质上的弱点。而与人合作的能力,恰恰是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不管孩子学的是钢琴、小提琴、古筝、二胡,还是其他乐器,要想让孩子的琴技达到一定程度,父母不妨为他创造一些合作的机会。

  现在,一个班级学乐器的孩子数量至少有五六个,有的班级甚至有一半的孩子学习了乐器。如果家长认真想帮孩子找到表演上的伙伴,是绝对可以实现的。

  如果孩子学的是民乐,可以为他组织一个小型民乐团,三四个孩子就足够了;如果孩子学的是小提琴,可以请同班同学中学钢琴的孩子一起演奏;如果孩子学的是钢琴,可以给班里的合唱比赛伴奏,也可以几架钢琴来场齐奏……家长可以请教琴的老师帮孩子们简单地排练一下,借助“六一”儿童节、新年联欢会等机会让孩子们为老师同学表演。有些学校开设了民乐团、管弦乐队,这就更简单了,家长可以直接把孩子送去参加排练。

  哪个声部该强一些,这一段更突出哪种乐器;我要等你演奏完这部分再起音乐;你的乐器怎么和我的融合到一起,你演奏得太快了我跟不上;到底谁的节奏不对,谁的音不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排练中一定会出现。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乐器,这么多的声部,如果没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是绝对无法演奏出优美乐曲的。孩子们只有通过不断练习,不断磨合直到解决好所有的问题才能顺利演出。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明白:“我不可能永远是最强音,有时候我得退让、协作才能让整个乐曲的演艺更完美。”

  现在的孩子已经被强化了太多的个体行为——艺术考级、在各类比赛中拿名次、领舞独唱……我们鼓励孩子张扬个性,却一再地忽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忘记了,孩子总归要走出家庭、走进集体、融入社会,特别是成年后越往“高处”走,越需要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这也是现在的野外拓展训练在白领阶层、企事业单位越来越流行的原因。

  与其日后在孩子即将走入社会或者已经在与人合作的问题上撞得满头包,我们再去向他灌输合作意识。不如从现在起,利用学琴这个机会,为他创造合作的平台,把协同合作的“种子”种进他小小的心田里。

  如果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可以学到以上几点,即便他没有在学琴的道路上走到最后,即便他半途而废,他收获的成果已足够他受用终身了。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音乐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