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推波助澜 少年官瘾十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看民生”特别节目中,当记者询问贵州山区小学生长大后的理想时,几名稚嫩的小学生竟然异口同声地回答:“进城,当官!”记者大惑不解:“为什么要当官啊?”答:“当官能进城,能坐车,能吃好吃的,别人都听我的话,能过上好日子……”
据《海峡导报》报道,福建省三明市永安三中初一有一个班,共有52名学生,班干部竟然多达22名,其中不乏副劳动委员、副小组长之类的奇怪头衔,致使班干部严重“超编”。这个班的班主任说:“这些学生干部只有三分之一是正常人选,其他的都是家长打招呼让安排的。”
某校四年级学生康柯(化名)是某镇教办主任的“公子”,选班长时落选了。校长找到班主任质问,班主任老师说,同学们不投他的票啊,不过,看在他老爸的面子上,我让他享受班长待遇,列席班务会好了。
不少班主任老师为此很是烦恼。一位中心小学校长告诉笔者,现在确实有不少孩子产生“官欲”甚至染上“官瘾”,且呈低龄化趋势,而一些家长在背后为孩子当干部在活动,甚至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工作秩序,实在令人担忧。
孩子为什么会 “官迷心窍”
现实中,大人常常喜欢拿孩子的“官位”进行比较:“你看人家谁谁谁,年年是班干部。”这些言语的导向非常明确:当了班干部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孩子怎能不对当班干部趋之若鹜呢?所以说,是家长的推波助澜,加深了孩子们的“官位”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讲,班干部是全班学生关注的焦点,无疑会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这种心理本来是正常的,适当地引导会激发孩子争先创优的意识,但是很多家长却往往对此表现出过分的热情,这就给了孩子一种误导:想当官、能当官就是好样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孩子就会忽视通过努力来获得心理满足的过程而纯粹追求结果:看谁的官大、权力大。
鼓励孩子通过努力获得信任
郑州大学教授许圣道说,不论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是受心理需求的支配,孩子对权力表现出来的热情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长要做好适时的引导。
首先,要淡化“权力欲”。当孩子表现出对“官位”的兴趣时,家长要告诉孩子:官职越大,责任也就越大。组长为全组的同学服务,班长必须为全班的同学服务。将权力和责任结合起来,让孩子从纯粹地比权力转为对责任的慎重。
其次,家长不能拿职位的大小来评价孩子。家长应告诉孩子: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官职”只能说明他(她)某些方面的能力强。而且“官职”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责任,而非荣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孩子的成长才不会偏离方向。
再次,鼓励孩子通过努力获得别人的信任。同学们为什么选张三而不选李四当班长,这其实是信任的取舍。孩子想当班干部,这本身并不是坏事,至少表明他(她)是积极上进的,家长要给予鼓励,引导他(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同学们的信任。
许圣道认为,为了规避班干部制度的一些缺陷,特别是为了避免班干部选拔时受到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可以适当改革现行的班干部制度,可以试行学生轮流担任班干部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使班干部不再成为特权的象征,从而纠正学生官瘾思想和官迷言行,同时,也有利于纠正家长强加给学生“人上人”的官本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