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不好意思打击一个写作者时,就说他思想是不错的,只是表述方式不太好。这是一个婉转的说法,这样一说,他作品的缺陷似乎就不太严重了,至少是错得有尊严的。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没有灵魂,写作的人更是如此。
但是,表述方式的缺陷,实际上就是思想的缺陷。没有鲜活思想的人,是不可能有鲜活表达的。因为真正有独立见解的思想家,他们的表述无不打上个人的印记,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表述用语都出自他们对事物的体验,出自于真实的内心,因而是完整而丰沛的,完全不同于东拼西凑来的二手货,由于所要表述的东西自己都不理解,就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于是便零碎、呆板、无力。
由此,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很多老师和家长热衷于让孩子背名人名言、好词好句,并鼓励孩子用在作文中。这其实并不好,说得好听是急功近利,说得不好听,是“掉书袋”,弄不好就会陷于空洞迂腐。“掉书袋”本身其实就是思考力贫弱的表现。真正有力的语言,都出自有力的内心。
名言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而在后世不断被转述的过程中,很多已经失去了其本意,如果不是将人、事、言整体地去理解,我们往往是只知皮毛,甚至连皮毛都弄错,这样的引用实在是很肤浅并危险的。所以,与其拉大旗做虎皮,虚张声势,不如用自己的文字,想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这样来得更踏实。
附:鲁鲁的作文
呵 护
最好的呵护莫过于给你自由了。
很早以前我就发现,我比其他同龄人更自由,在与他们的对话中我听见这不能干、那不能干的,生活很单调。他们大多都是被家长强迫在屋子里学习,家长可能会不断送来水、食物,但这不是呵护,这些都比不上一句:“你该出去透透气了。”
在一次课上,有些同学没有完成周末的作业,于是老师就说了一通“家长应该多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到了下周,学生们会加倍受到“呵护”。刚一回家,家长就说:“快去写作业。”想去放松一下,又迎面一句:“怎么一回家就想玩?”即使是想去喝口水,刚出屋子,水已经递到面前。这也能算是一种呵护?我觉得还是叫作“囚禁”比较合适。
曾经有一位家长告诉我妈,她家孩子贪玩,于是她就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班,因此成绩有些上升。但是一旦放假时间没有全部上课,成绩就又会掉下来。我想这正是因为孩子得到的自由太少,一有自由,就全都用去玩了。
暑假里我看到新生军训,他们的生活并不比奴隶好到哪里去。在经过了一天的训练之后,每到吃饭的时间,他们都要先在食堂门口站很长时间,才能被允许进去。我不是新生,当然是可以不管他们就能昂首进去的。这时新生都投来羡慕的眼光,有的还会小声议论,可能在说:“为什么他们就能直接进去?”结果招来的肯定是教官凶狠的眼光:“闭嘴!”新生们进了食堂后,还不能马上吃饭,必须先站着,等到没有人说话了才可以坐下,然后再安静一会儿,才能开始吃饭。只要有人说话,就又得全体站起来,这个时候往往那些教官会发出怒吼,让人听着毛发竖立。我想没有多少人喜欢在怒吼声中吃饭,但这一切都是可以美化的,在组织口中这种行为叫“服从命令”,这种方式叫“让个人享受主义在大家的利益面前显得暗淡无光”。这就像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切侵略都源于对事物最真诚的喜爱。”
那这也是一种呵护吗?
不!只有给予自由才是正确的,至少是他们需要的。如果不相信,只需对着那一双双眼睛看一眼,你就恍然大悟了。
(写于初中三年级时)
鲁鲁这篇作文让我欣慰,我看到了他对自由的理解。
正因为他对自由有自己的理解,所以他写出来的文字,你可以反驳他,却不能忽略他。你看了之后,就一定会留下印象。他有他的力量!
现在我看他的文章,已经不能以指导者自居了,而是可以从他的文章中吸收营养。如果要把他作为一个案例来研究,回顾他学习写作的过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思想是重要的,真诚是重要的,而指导者对被指导者的尊重,更是重要的,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前两点才有保证。灵魂的生长需要自由,而自由是个奢侈品,也是个易碎品,当灵魂长成之后固然强大无比,但在成长之初,却需要精心呵护。
鲁鲁会比我走得更远。年轻人都应该比老一辈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