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

  《随心写出好文章》

  初三临近中考的时候,鲁鲁开始写小说了,但他一句也没透露给我,我是从他爸的博客里知道的。自头年11月底回成都照料病重的父亲,与儿子分开已三个多月,许多关于他的信息都只能从他爸那里间接获得。

  刚开学时,我和鲁鲁在QQ上聊过写小说的话题,但两三个星期过去了,不见动静,他没说,我也没问。因为知道他近两次考试成绩都不错,又听他说已在读英文版的《林肯传》,就这些事,已经不简单了,况且临近中考,以为他已在全力拼搏,可能已经忘了(或者顾不上)写小说了。

  没想到,他开始写了,已有一万多字!看来,我还远远低估了他,他是个有目标的人,他完全心中有数,该做的事一件也不会落下!真不知说什么好。他哪里来的那么大能量?

  好多年前,一位出版社的朋友约我写一本书,书名都想好了,叫《有目标的人生》,我答应了,却一直没写。将来可以写一本。有目标的人生,什么也不能阻挡!

  鲁鲁已经被他想去的学校提前录取,已经不需要中考成绩了,但他仍在为中考奋斗,我想,这是他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也是捍卫尊严吧!

  这段时间,学校的气氛已经越来越变态,开了誓师大会,各科进入临战状态,语文也大量练习各种类型的作文。我看到了鲁鲁写的一篇,得分不高,只可算“另类作文”吧。

  儿子的文字令我惊讶,又在意料之中。可能很多人会奇怪:中考已经迫在眉睫了,他还在写这些闲东西,一是哪有时间,二是哪有心情,三是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只能由他自己回答了。人生在世,每一件事都有意义,又都无意义。你认为有意义,就有时间和心情去做;认为无意义,就算花了大把的时间,而且做成了,也不会觉得欣喜。

  曾经,鲁鲁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为不太好看的成绩受够了委屈。但他从未垮掉,他一直在自己的路上走。“上帝给你的,都是最好的。”我始终相信这句话。不管怎么说,小小少年已经长成青年,他要在自己的路上寻找新的生活。

  附:鲁鲁的作文

  在路上寻找新生活

  人在路上,是享受,亦是痛苦。往前走,寻找生活。

  ——题记

  有些人的生活是自己找的,找来了欢乐,找来了麻烦;有些人的生活是别人给的,也还是有这两样东西。有些人艰难地寻找生活,有些人爽快地接受别人给予的生活。我总觉得生活是自己的,不论世事起伏,该怎样就怎样,只要心还在,生活的意义也就还在。

  我有一位朋友,他是我的小学同学,初中后我们就不在同一所学校里了,但我们还是经常在一起玩。记得初一或是初二的时候,我和他在回家的路上,我问起他学校有什么事情值得聊一聊的,他告诉我的都是一些类似于谁在学校里闹事了、哪个班的又打架了,或是谁谁谁考试交了白卷之类的事。那时我总觉得他们学校的趣事很多,听起来不厌其烦,这一类的话题也为我们所津津乐道。

  现在看起来,那时的生活有些盲目、放纵,但也是激情的、洒脱的、充满活力的。我至少拥有自由的生活,面对世事可以不屑,面对不快可以嘲讽,这是很难得的。

  后来的一个秋天,我们去打篮球。在球场上,我又问起了他们学校的事。他随即停止了投篮,想了一会儿,只是慢慢地憋出一句:“好像也没什么好玩的事。”我以为他只是没好好想,我又问他,这回他也只是说了一些很普通的事,并且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似滔滔江水般地道来了。我想要说些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这一刻,球场上无声,秋风萧瑟中,落叶飘散,仿佛时间凝固,凝固了生活。我不知道是什么凝固了它,也许就是在无形中,慢慢地。生活总是要变的,人变得死板,情感变得平淡,思维也好像迟缓了。是什么呢?是时间,是环境,但依然还是生活。

  我常思索,思索潜移默化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它呢?但是不管怎样,生活都还是要继续的。

  一个月前,我去了我那位朋友的家中,这次我们所聊的都只是考试和平时的成绩,那些趣事好像都随风而去了,许多欢乐也停留在了旧日逸事中,仿佛看得见,但已摸不着了。城市中,华灯初上,房间里,亮着一盏台灯,这一刻,又沉寂了,然而我们心里没有了以前的不解。三年来,多少人性格的改变我都历历在目。他的脸上也充满了坦然,平静地说着他的现在、他的未来。

  每个人好像都被推上了这条路,好像都学会了接受,学会了妥协,学会了坦然面对不平。可能因为既然上了路,就得往前走,不往前就会被潮流抛下,但即使是这样,对于那些以前就有野性的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不知他们是为了生存而暂时妥协,还是真正地知了天命,被打败了。但是不管怎样,人已在路上,现实的生活也摆在眼前。

  那我为何又要继续上路呢?

  去寻找新生活。

                                                                  (写于初中三年级时)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